阅读历史 |

大明徐后传 第4节(2 / 4)

加入书签

一个老者杵着拐走过来,说道:“小名叫官哥儿。妙仪,这两年替兄充军,委屈你了。”

“大伯父。”姚妙仪恭恭敬敬的行礼,“此次出征,妙仪也有所收获,不委屈的。大伯父身体可好?”

姚大伯苦笑道:“唉,还是老样子,时好时坏,医者不能自医啊!秀儿,赶紧去外头酒楼里传一桌上好的席面来,给妙仪接风洗尘。”

秀儿笑盈盈的应下了,官哥儿跌跌撞撞的走到祖父身边,抢了拐杖玩耍。姚大伯宠溺的抱起胖孙子,笑道:“你大哥在药铺坐堂,你大嫂管着账目,我已经派书童去药铺了,要他们今天早些回来团圆。”

姚家一共有两房人家,姚大伯是姚家老大。

姚妙仪的义父是姚家老二,八岁就出家当和尚了,法号道衍。在收养姚妙仪之前,道衍和尚也收养一个男孩为义子,叫做姚继同。

姚继同常年都跟随道衍和尚四处游历,两人行踪如浮云般飘渺不定。

前年洪武大帝下令北征,全国都要抽丁编入北征军。姚家在户籍黄册上编入了医户,被摊上了一个名额,要抽一人当军医。

那时候姚大伯重病、大哥姚恒的新婚妻子姚大嫂有孕在身,而且胎气不稳,一直卧床安胎,随时都有一尸两命的危险,需要当大夫的丈夫贴身照料。

而二房道衍和尚和义子姚继同离家数月,根本不知行踪。

姚大嫂挺着肚子,跪下求姚妙仪效仿当年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兄从军。

一来是为了偿还这八年姚家的收养、教习医术的恩德,二来是为了追踪杀母仇人赵天德,姚妙仪答应了姚大嫂的请求。

官哥儿壮实的像一头牛犊子,看来大嫂是顺利生产,母子平安。他怕生,在姚大伯怀里扭来扭去,不肯接受姚妙仪的拥抱。直到姚妙仪从荷包里掏出一块窝丝糖,官哥儿眼睛一亮,口水在唇角边扯出一条晶莹的线,伸手去抓窝丝糖。

姚妙仪乘机抱住了官哥儿,朝着胖娃娃的光屁屁轻轻拍了一记,“真是个馋宝宝。”

脸上和颜悦色,内心却有些恍惚了,她想起自己幼时蛀牙,母亲小谢氏断了她的点心,父亲徐达每次回家,都偷偷塞给她一匣子酥油泡螺,母亲发现了,嗔怪父亲太娇惯了,父亲呵呵亲着她的小胖脸,“我徐达的大闺女还愁嫁么?就是牙齿都蛀没了,照样有一群青年才俊抢着娶呢……

回想往事,姚妙仪心中酸楚的要掉泪,她强行转移了注意力,故意和官哥儿抢窝丝糖吃,姑侄俩一起玩闹,一块糖还没吃完就混熟了。

姚大伯见姑侄和睦,很是快慰,心中的一抹愧疚消失了,命仆人将他私藏的雨前龙井拿出来泡上,絮絮叨叨的讲一些大孙子的趣事。

听说二房姚妙仪回来了,还带着好几个沉重的箱笼。姚记药铺便早早打烊,姚大郎夫妻双双把家还。才走到门口,就听见一个尖利的女声响起来,“哟!我从未见谁家的佣人如此猖狂,敢和出嫁的姑太太顶嘴。弟妹还真是会调教下人啊。”

姚大嫂心里咯噔一下:糟糕!那个最难缠的姑太太回娘家了!

姚家大院里,宋秀儿俏生生的一张脸又羞又气,涨的通红,“姑太太,这些箱笼都是小姐的,您不能看上什么了就伸手拿,您好歹也是个乡绅夫人,怎地……怎地如此不要脸皮!”

在大门外的姚大哥和姚大嫂对视一眼,默契的心道不好!这下姑太太又要闹腾起来了,赶紧给姑太太赔礼道歉,劝一劝。

可惜夫妻俩双腿刚迈进门槛,就听见姑太太哭闹起来了,“我真是命苦啊,连下人都欺负我寡妇失业。这些东西明明是妙仪顶替——”

“摆饭了,请大姑姑上座吃酒席。”姚妙仪打断道,牵着姑太太的手,连拉带扯的往屋里头走,低声喝道:“这次我是以云游在外的义兄姚继同的身份参军的,这一年多来,街坊邻居都以为我出门寻找亲生父母去了。大姑姑尽管哭,嚷嚷着左邻右舍都知道我女扮男装,顶替姚继同。姚家犯下欺瞒之罪,抄没家产,伯父大哥们蹲监狱,您在婆家孤苦无依,这就满意了?”

姑太太是道衍和尚的姐姐,两人是龙凤胎。可是造物弄人,道衍和尚有多聪明豁达,这个姑太太就多无理刻薄!

听说姑太太以前倒还好,十六岁嫁到了苏州府河间村,是个富有的乡绅,夫家姓高,所以叫她高姚氏。

高姚氏青年丧偶,守着一双儿女过活,性格脾气开始变得古怪,掐尖撒泼。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挑理找事。

其实高姚氏这个泪包般说哭就哭的德行,口头禅是“可怜我寡妇失业”,无论是河间村夫家,还是苏州府娘家,都无人敢惹她。唯有软硬不吃的姚妙仪是她的克星。

听见高姚氏尖利的哭声戈然而止,姚大郎夫妻松了一口气。姚妙仪女扮男装之事,一旦说破了,姚家恐怕弄巧成拙,要吃官司的。

姚家这些年行医卖药积攒了一些家业,算是富裕之家,可若粘上官司,恐怕会毁于一旦。

高姚氏并不愚蠢——一个蠢货是无法横行霸道那么多年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