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7节(2 / 4)

加入书签

点头:“我不会去惹事的。”

韩老爷子仔细瞧着自己刚认回来的外孙,发现他脸上的稚气褪了大半,少年人的冲动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章修严的沉稳和成熟。他叹了口气,难得地缓和了语气:“也别太拘着自己。”

任何人碰上这样的事都很难轻易迈过去。虽然袁宁没有亲眼看见那些人丧尽天良的报复手段,但却近距离地接触过于子他们,受到的冲击肯定不会小。

袁宁却提出一件令韩老爷子意外的事:“开春我想再去昌沧一趟。”

韩老爷子皱起眉:“去那边做什么?”即使袁宁并没有真正受到威胁,韩老爷子还是不希望袁宁再到那边去。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敌人永远都是狡猾的,没人能保证对方真的已经没有躲在暗处的人。

袁宁目光坚定:“我这段时间拜托农研所的实验基地那边做育种实验,弄了批苗子,想去昌沧试种一下。”袁宁掏出带来的资料,“前些日子我让罗元良带人去昌沧那边找变种植物,它们比普通沙漠植物有更好的抗旱、抗风能力,可以更好地防风固沙。我想联合杜师兄在沙漠边缘逐步推进。”

韩老爷子点点头,但又给袁宁提了个醒:“想法是好的,但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多,不一定能成功。”

袁宁说:“我选了几种蜜源植物,等种出一定的规模就请一些养蜂人到那边养蜂。北边的蜜浓稠美味,不管是用来喝还是用来调味都很不错,到时我和廉先生想办法把价格推上去,当地人自然会自发地养蜂和增种蜜源植物。”袁宁把自己盘算的事都说了出来,“还有一些其他的经济作物,等育种成功就一一推广开,杜师兄答应了会好好配合的。”

乍一听,韩老爷子觉得袁宁的设想太想当然了。不过袁宁没有因为于子的事生出阴影,还积极地想改变昌沧那边的经济、环境窘况,韩老爷子还是相当支持的:“那就去一趟吧,不过我得找人陪着你去。”

袁宁没反对,与其让韩老爷子和章修严担心,还不如乖乖接受他们的保护。昌沧的冬天非常漫长,春天来得格外慢,袁宁带着人北上时大地还没解冻。

司机是韩老爷子帮忙找的,两个人轮流开,所以一个坐在驾驶座,一个坐在副驾座,袁宁和罗元良则坐在后座商量着育苗和移栽的事。

罗元良元旦之后就来了一趟,带着徐靖、肖青青过来的,主要是指导昌沧农研所实验基地的改建。杜建成早就听说过“云山模式”的厉害之处,对罗元良一行人的意见十分重视,连过年都找了人来加班加点地赶工,总算把育种育苗需要的条件搞定了。

有些情谊不会因为分隔两地就改变,袁宁与罗元良一年之中见面的机会虽然不多,那份熟稔却一点都没变。两个人聊了一路,连到达目的地都没察觉。

杜建成早早就等着了,听人说袁宁到了,亲自迎了出来。袁宁用围巾把脖子裹住,笑眯眯地对杜建成说:“这边感觉还是在冬天啊!”

杜建成说:“这边的天气就是这样,早上晚上都很冷。”他没忽略罗元良,热情地打招呼,“罗专家也来了,这段时间真是谢谢你们的指导啊!”

袁宁莞尔。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别人喊罗元良“罗专家”!

罗元良在养殖和种植方面的天赋真的很了不得,自从他拐带了一群首都农研所的专家过去“指导”牧场工作,罗元良就把他们的育种手段都学了过来,连无土栽培都已经玩得很溜——只要他给一些种子或者苗子,罗元良过不了多久就能给他种出一大片来。

相比和人打交道,罗元良更喜欢和动物、和植物、和土地交流。面对袁宁之外的人罗元良一直非常冷淡,听到杜建成的感激也只是点了点头,算是应了。

杜建成和罗元良接触过好几回,自然知道罗元良是什么脾气,也没在意,和袁宁一起去接待坐另一辆车过来的其他人。袁宁没把太多时间花在应酬上,简单地吃了顿饭,就和罗元良一起去看育苗育苗成果。

这关系到今年能不能马上下种。

杜建成看着袁宁马不停蹄地奔向实验基地,又领着人去沙漠边缘走了一大圈,心情有些复杂。他自认也不是松散疲懒的人,那和这位还没成年的小师弟比起来却差了点儿,怪不得老师会那么喜欢这位小师弟。

袁宁没注意杜建成钦服的目光。

昌沧的地理面积不小,可耕种面积太少、植被覆盖率太低,大片的沙漠逐步向四周侵蚀,让越来越多的人往牧草丰茂或经济繁荣的地方迁徙,越来越多的村庄和牧区被废弃。缺少资金的投入和适当的管理,再加上前期盲目的开垦、砍伐,直接导致昌沧这边的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有时昌沧东南部的风沙甚至会卷到首都那边,让首都也吹起漫天黄沙。

袁宁因为父母的死从小就对土地和环境特别关心。以前他没机会到昌沧来,只从书上、报纸上了解到这边的情况,等亲眼见了才发现这边的荒漠化有多触目惊心。与沙漠接壤的土地因为没有人居住,植被又被人为地破坏,只剩下人工栽种的防风林勉强地抵御着风沙侵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