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7节(2 / 3)

加入书签

莫非,此人并未跟汝州,郑州的两位刺史同流合污,贪墨赈灾银?

但很快,他便推翻了这个想法。

因为朝廷有令,一百五十万贯的赈灾银由三州刺史共同调配,相互监管。

如果赵飞轩没有参与贪墨案,其他两位刺史焉敢冒着掉脑袋,诛三族的风险,去干这事?

奶奶的,真是奇了怪了!

旋即,郭业又回忆起自己刚刚进城,从城门口一路到江滨楼的情景。

街道之上干净无比,来往百姓井然有序,并未见到过饥荒之时应有的尸横遍野场景。

大街两边的各家铺子,照样是大门开着,做买卖的做买卖,该吆喝的在吆喝……

这分明就是太平年间的光景,哪里有尸横遍野,饿殍满道的场面?

但是城外那一桩又一桩的惨状,郭业至今历历在目。

显然,汝州城中的这段太平光景,是戴明德戴刺史刻意而为之的,为的就是蒙蔽他的双眼,麻痹的注意力。

一时间,因为安州刺史的赵飞轩异状,郭业陷入了矛盾之中。

心里不断在问着自己,奶奶的,到底谁是人,谁是鬼?还是说汝州城中,处处尽是鬼?

想了好大一会儿,他索性端起杯盏,冲着汝州刺史戴明德旁敲侧击了起来,问道:“戴刺史,汝州,安州,郑州因黄河决堤,而闹了灾情与饥荒,那是不争的事实,本官也是为此而奉圣命前来督察。不过,我看这汝州城中,倒是干净整洁,不像是遭过灾闹过饥荒的样子啊。在下着实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望戴刺史能够替郭某释疑一二。”

唔?

听闻郭业这么一问,一丝的惊惶明显从戴明德的脸上闪过,不过很快被消弭于无形,恢复了常态。

继而一阵哈哈畅笑,貌似挺得意地说道:“郭御史有所不知啊,自从朝廷拨了赈灾银之后,本刺史与张刺史,还有赵刺史三人精诚合作,合理迅捷地调配着这笔赈灾银。第一时间将灾情过后的饥荒控制住,有了朝廷的赈灾银,官府才有了银子购置粮食,百姓也才有了灾后的口粮。”

说到这儿,戴明德分别瞟了一眼张士元和赵飞轩,继续说道:“遭此大灾,汝州城能够如此迅速地控制住灾情,将百姓的伤亡控制到最低,全托了圣上的鸿福啊,天不亡我汝州二十万父老乡亲哩。你说是不?张刺史!”

最后一句话,是冲着郑州刺史张士元而讲。

张士元重重地点了一下头,站起身来感叹道:“是啊,汝州如此,我郑州亦是如此,虽灾情巨大,但是伤亡却是极低,极低!郑州三十万百姓,在灾情之中几乎是零伤亡,这不仅是郑州众官员的光荣,也是朝廷的体面啊,幸甚,幸甚啊!”

说到最后,更是托起酒盏有感而发道:“正所谓,大灾无情,朝廷有情,圣上能够如此迅速地拨下赈灾银,绝对是千古第一任君啊,爱民如子,莫过如斯!”

“咳咳咳……”

突然,低头只顾饮酒的安州刺史赵飞轩猛然一阵咳嗽,貌似喝酒喝得太急太快,给呛到了。

郭业将头转向赵飞轩,故意问道:“赵刺史,你可是有什么话想说?还是说有什么心里话,不吐不快?”

很明显,郭业这是话里有话。

不过赵飞轩仅仅只是起身,拱手回道:“钦差大人,下官身体不适,想早些回去休息休息,这便先行告辞了!”

说完,又冲张士元,戴明德二人点点头,转身缓缓离去。

郭业看着这厮离去的背影,心道,我草,说走就走,还挺有个性,这姓赵的,哥们咋就不透呢?

这时,旁边的张士元亮起他那粗犷的嗓门,替赵飞轩解释道:“郭御史,莫怪莫怪,赵刺史最近因为赈灾之事,身体疲累不堪,并无怠慢之意。”

郭业耸耸肩,无所谓道:“不怪,赵刺史替朝廷牧守一方,又如此敬忠职守,以至于身体疲累不堪,令郭某肃然起敬啊!”

既然赵飞轩走了,那么这个宴席就没什么意思了,从戴明德和张士元的嘴中,郭业相信根本敲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随即,以自己一路奔波疲倦不堪为托词,跟两人告了辞,带着赵九丑离开了江滨楼,朝着下榻的驿馆回去。

自此,戴明德为钦差大人特设的接风洗尘之宴,因为郭业的离去,而宣告结束。

郭业一走,将戴明德与张士元,还有汝州各级官员留在了江滨楼中。

……

郭业与赵九丑出了江滨楼,走在前往驿馆路上。

郭业发现赵九丑欲言又止,笑道:“想问就问吧,憋着多难受?”

赵九丑唔了一声,脱口问道:“大人,你不会真信了姓戴的和姓张的,那两个狗官的鬼话吧?”

郭业置之一笑,仅仅说了一个字:“屁!”

赵九丑继续冷笑道:“那姓张的刺史,真是臭不要脸,瞎话鬼话张嘴就来,什么叫郑州三十万百姓,几乎零伤亡?这他妈不是骗鬼的吗?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