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11节(2 / 3)

加入书签

如此一来反而显得陛下厚僚人薄汉人,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恐非国家之福。”

孔颖达冷哼一声,没理李道宗,反而对房玄龄道:“古人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江夏王是个武将罢了,你房仆射也不懂这个道理?”

房玄龄寸步不让地说道:“孔尚书太迂腐了。这个说法,也就是三皇五帝的时候还能凑合凑合。哪怕是到了商周之时,就已经完全不顶用了。商汤周武哪个不是凭征伐取天下?”

“那是因为治乱世要用重典,可如今是太平盛世。僚人就不是陛下的子民?说什么永绝后患,哼,你打算杀多少人?”

“陛下认僚人是他的子民,可人家僚人未必承认!”

“子非僚人,你怎么知道僚人是怎么想的?”

房玄龄正色道:“武德二年,集州僚人反。武德三年,开州僚人起兵陷通、信二州。贞观七年,东西玉洞獠人反;贞观十二年,巫、钧、明、巴、洋、集、壁八州僚人又叛!贞观十四年罗、窦诸州叛。”

他顿了一下,嘲讽道:“僚人总共才多少人?我大唐立国又才几年,他们都发动叛乱多少次了?这次可以说朝廷有些责任,那前几次呢?”

然后,他跪倒在地道:“如今我大唐君贤臣明,府库丰盈,将士勇猛。可即便如此,僚人都时常叛乱。一旦我大唐衰落,恐怕他们更加难制。为后世子孙计,请陛下下旨,彻底平定僚人,改土归流。”

孔颖达也跪倒在地,道:“僚人虽时常叛乱,但不过都是疥癣之疾。陛下若是听了房仆射的主意,恐怕会逼得僚人皆反,后果难料。另外也有伤陛下的仁爱之名。还望陛下三思!”

李二陛下没理他们俩,对郭业道:“你瞧瞧,为了这事,二位爱卿都吵了半天了,难分高下。所以,朕才命人把你请了来。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众望所归

“我?”郭业道:“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恐怕大部分人都会支持房仆射吧?微臣亦是如此。”

李二陛下道:“呃……你还真想错了。比如说江夏王,别看他刚才出言支持房爱卿,不过要说现在大举对剑南道用兵,他就又要开始反对了。”

“为啥?”

李道宗双手一摊,道:“简单的说,就是户部没钱!”

“那怎么可能?谁不知道我大唐府库充盈……”

“你说的那是总和,我说的是局部!别的地方是有钱,问题是不好运输呀。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咱们至少得出动十万大军吧。人吃马嚼战,战中的赏赐,哪样不得花钱?你给抗进蜀中去呀?”

郭业迟疑道:“蜀地不是一向富庶吗?还要靠外面的钱粮?”

“话不是那样说。”房玄龄解释道:“蜀地虽然没经过什么战乱,比其他的地方要富庶一些。但是我大唐扫平天下,多赖蜀地的人力物力。等大唐一统天下,蜀地积累的钱粮也消耗地差不多了。”

“可是咱们大唐都太平十几年了,这还不够?”

“蜀地太平将近二十年,的确可以说恢复了几分元气。但是要说承担十几万大军的供养,单凭当地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稍一不慎,恐怕就会引起更大的叛乱。”

说到这里,李道宗一摊手,道:“所以说,房仆射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僚人,我双手赞成。但是要说出钱……户部的确是没办法。”

郭业道:“不对吧,想当初蜀地的钱粮能运出来,现如今就运不进去?这是什么道理?”

“那当然不一样。当初天下大乱,有口吃的就算不错,无论是征发百姓运粮,还是给将士们赏赐都花不了多少钱。简单地说,就是钱粮比人贵。但是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他顿了一下,继续道:“当然了,以我大唐的力量,这笔钱硬是要凑也不是凑不出来。但如果为此阻了征伐高句丽的大计,未免有些不划算。不管怎么说,高句丽的威胁总比僚人大得多吧?”

郭业知道,还有些话李道宗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好说出来——高句丽算是敌国,官兵可以抢掠弥补赏赐的不足。但僚人乃是大唐子民,抢劫他们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再说了,高句丽盛产金银,僚人却是一帮穷光蛋。即便是允许抢劫,恐怕也榨不出什么油水来。

综合算下来,在蜀地用兵十万,几乎相当于对高句丽用兵三十万了,对大唐的确算是伤筋动骨。

更重要的是,僚人打不过了往山里一躲,玩起了游击战。如果以改土归流为目标的话,这场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也难怪李道宗虽然乐意改土归流,但却不赞同出动大军。

这就如同在现代社会,幻想屠日灭美大家都挺乐意。但是如果真要投票要不要动真格的,恐怕大部分人都得怂了。无他,花的代价太大了。

郭业点了点头,道:“我明白了,事情的关键还是在钱粮二字。”

李二陛下道:“在钱粮,更在人。如果有人能用蜀地的钱粮和兵力,就把僚人改土归流,那就没问题了。秦王,你说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