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6节(2 / 3)

加入书签

迟疑,却想不出拒绝的理由。

盐运司各官陪同前往,这是必须的。胤禛大致看一眼,运城的大小官员俱在,到达盐池边,他就让下属念圣旨。

八阿哥昨天晚上看着四哥脸不红心不跳,手不抖,大笔一挥写出一份圣旨,然后盖上行玺……八爷心虚,听圣旨的时候眼神飘忽不定,胤禛瞪他一眼,八阿哥赶忙调整表情。

由八阿哥接管运城盐运司,众人满脸错愕,然而圣旨上面的玉印做不了假,当地属官非常不安,难道中饱私囊,贪污受贿的事被朝廷知道?不然怎么解释一次派来两位皇子,何况四阿哥还管着户部,事情不严重会让他来么?

太平盛世,没人想不开跟朝廷对着干,八阿哥接下圣旨,四阿哥没开口,运城的官员仍然直挺挺跪在地上。然而凌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有几个心虚之人,等待四阿哥开口之时已脸色发白,身体摇摇欲坠。

谁知四阿哥面无表情的看着众人片刻,便示意他们起来,然后拒绝县令的好意,带着随从前往驿站。

兄弟俩急着赶路,一路上也没好好说说话,昨晚胤禛写好圣旨已接近凌晨。他们回到驿站,八阿哥就拎着自己的行李跟胤禛回房。

四阿哥诧异,“不去休息跟着我干么?”

“四哥不说接下来怎么做,弟弟睡不着。”包裹丢在他床上,大有胤禛不说清,他俩都别休息的打算。

初春时节,昼短夜长,吃过午饭到盐池逛一圈又天黑了。四阿哥想一下,“边吃边聊。”

只要他愿意说,不吃也行。

八阿哥给他倒杯水,又问,“要笔墨么?”

胤禛点头,魏珠儿就出去找驿丞。

胤禛摊开纸,在最上面写个大大的“八”字,不假思索往下画,如果遗音在此,就算她前世从出生便待在医院里,也可以看出胤禛画的是一公司雏行。

“这什么意思?”八阿哥看不懂。

“改制!”胤禛扔下笔,拿起筷子,轻飘飘两个字,宛如平地一声雷。

八阿哥惊疑不定,“你,我,我没听错?”

胤禛颔首,“在运城一文钱可以买两斤食盐,经过盐运司到盐商手里,卖到太原府,一斤盐至少需要十文,出了山西再到京城,二十文也不一定买到一斤粗盐。运到偏远地区,每斤多达百文。”顿了顿,“盐是生活必需品,百姓不食无法从事生产,可是每斤百文,京郊百姓也无力承受,偏远地区的百姓百文钱还不一定买得到。明面上食盐掌握在朝廷手里,其实早已被盐商垄断,一旦他们恶意抬高盐价……”

八阿哥打个寒噤,猛然想到前世江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小规模暴乱,由于连日阴雨造成食盐紧张,盐商趁机抬价,百姓不平,两方撕扯起来。最后官府出面镇压,又抓几个盐商,才把这件事解决。

“可是食盐必须通过盐商销售出去。若不是盐商垄断,私盐也不会屡禁不止。”八阿哥叹气,望着胤禛,“四哥真有好办法根除这块毒瘤?”

毒瘤是指盐商还是私盐贩子,对胤禛来说都一样,要不多久便会成为过去式,“朝廷给盐商定价,每斤食盐两文钱,一旦加价,当地官府便有理由把他们收押。”

“万一他们以次充好呢?”八阿哥问。

胤禛说:“没有食盐拿什么以次充好?或者在盐里加面米分?白面米分比盐贵。”一顿,“以后食盐对外销售时不经过盐运司转手,盐池那边产出盐,盐商就直接拉走。

“再把盐商各自的销售地区划分出来,每个地方所需的食盐有一定数量,如果大范围闹盐荒,说明盐商把食盐昧了起来,直接追究他们的责任便可。”

胤禩:“两位钱一斤,也就说盐商赚一文,除去车马费、房租费等开支,盐商赚不了多少钱。”

“蚊子再小也是肉,嫌少不干,有的是人愿意接。”胤禛道,“你明天去盐运司把事务接过来,我去盐池看看,过几天召盐商来开会。明天得让魏珠儿跑一趟巡抚衙门,让山西巡抚调兵过来协助咱们,以防盐商闹事。”

“山西巡抚听咱们的?”八阿哥怀疑。

胤禛掏出行玺,“以为我干么把它顺出来,汗阿玛有很多印章,而文武百官都知道,汗阿玛出宫便会带上这枚印玺,颁布诏令也总用它,如今它我手里好比‘如朕亲临&039;,就是丰台大营的提督也不敢不听令。”

八阿哥一看到他手里的玉玺就头疼,“小心回到京城汗阿玛把你圈在府里。”

“又不是没被圈过。”四阿哥毫不在意。

八阿哥呵呵哒,合着人家已做好被圈的准备,只有他像个傻比,担心一路!?

胤禛来到运城只拿出一道圣旨,然后就没然后了。

四阿哥没叱责任何官员,没找任何官员谈话,他只是每天天一亮就带着二十名随从前往盐池。按理说这是好事,至少胤禛没一上来大开杀戒,性命暂时保住了。

可那些心中有鬼的人惶惶不可终日,特别是看到山西巡抚亲自带兵前来,有的人隔天便吓出病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