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4节(2 / 3)

加入书签

黎善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省。

也就是这时候,苏卫清回来了。

如今苏卫清已经升入大四,成功留校当了助教,顺便读了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生,他情况比较特殊,既属于在职研究生,也属于全职研究生,因为带他的导师就是京华大学本校的。

一旦考上研究生了,他就要升职为老师,然后为了评职称努力了。

“你怎么了?瞧着有点不大高兴。”

苏卫清一进门就看见黎善耷拉着脑袋,性质好像不大高,不由调笑道:“难不成你不想回去?”

“你这是什么话,我肯定要回去的。”

黎善一听这话,立刻抬起头来:“我们都两年没回去了,爸妈想小楼都想成什么样了?还有我姥爷,年纪那么大了,也不知道现在身体怎么样了,我想回去看看他。”

提起张儒东,黎善的眼圈就开始发热。

张儒东上辈子死的早,这辈子多活了几年,虽说电话里说话的声音依旧中气十足,但到底年纪大了,黎善真的怕有什么意外,她来不及见到最后一面。

子欲养而亲不待。

她不想最后再给自己留遗憾。

“那咱们今年就回去,正好我们俩的学校都放假,小楼那边我昨天问过了,过年会给半个月的假期,咱们只要带着齐颂回去就行。”

齐颂是苏小楼的警卫员,负责保护苏小楼,年纪不大,才十八岁,但武力值很高,长得人高马大的。

“真的能回去?”

黎善眼睛都亮了,天知道她多想回去。

“肯定能,对了,刚刚我不是去接电话了么?”

黎善愣了一下:“怎么?谁的电话?”

“二哥的,他说今年过年也回来过年,今年搞不好是个团圆年呢。”

“那咱回去住哪儿啊。”

黎善先是高兴,随即又愁了起来,大家伙儿都回来是好事,但他们当初在药厂的房子现在已经置换给了苏卫海,苏卫洋一家又要回来,下面三个小子又长大了,苏小楼是家里唯一一个女孩,总不好跟几个哥哥再挤一个屋,更别说,还多了个齐颂。

回去简单,但落脚难啊。

“要不咱们住我姥爷那去?”黎善提议。

西园的小院向来只有老两口住,他们俩也倔强,只要不是不能动的地步,都不愿意跟小一辈住到一块,尤其邬玉年,她只愿意跟张红梅住一块,其他的孩子她虽然也带了,但到底没有张红梅那样的母女情。

可张红梅则跟着晏安国住在公安局的家属楼,而且是三楼。

就算两口子愿意让邬玉年住过来,她也爬不动了。

“不用,咱们去看看他们就行,要是住过去就打扰了,再说了,热热闹闹半个月,咱们一走,我怕老爷子心里接受不了那个落差。”

平日里一直清净也就罢了,反倒是那种热闹过后的寂静最难以忍受,还不如偶尔过去玩个一天呢。

苏卫清觉得也对。

确实不该打扰到老人家,不过……“咱们回去总要有个落脚的地方吧。”

“不如咱们买个院儿吧。”

黎善寻思着宁省这几年发展的很是不错,很多民营厂子如雨后春笋似得冒了头,再加上地理位置好,省内既有长江,又有出海口,还有机场,以后发展肯定不会差,去买个小院也不亏。

更别说,这两年买院子特别便宜。

自从改革开放和国际接轨后,不知咋的就兴起了一股移民潮,但凡家里有个拐了八个弯的亲戚在国外,他们都能找到门路出国,哪怕高材生到外国端盘子洗碗,也不肯留在国内当个受人尊敬的研究员。

对此黎善很是鄙视,但也不妨碍她捡漏。

当初欠张忆国的三万块钱早在苏卫清大二那年就还清了,这几年来,每年夏天张聪都会到京城来接受治疗,虽然没有根治,但随着发育,张聪的癫痫症状都已经轻了很多,而且他还拜了苏卫清做老师,跟他学写文章。

孩子聪明,一点即通,这几年偶尔也会有一两篇文章发表到少儿学习报上,每当有了刊登,他总会认真做成剪报,一份寄过来给苏卫清,一份则留下自己收藏。

有其他得了第一份稿费后,就给张忆国买了一根皮腰带,感动的张忆国老泪纵横。

许是在张忆国心目中,孙子有了谋生的手段比什么都强。

在还清张忆国的钱后,夫妻俩也没闲着,他们不知道怎么做生意,也不知道怎么钱生钱,只知道京城作为首都,以后肯定不会差,于是趁着这一股移民潮,夫妻俩买了不少房产。

有靠近紫禁城的四合院,也有新建的小洋楼,总归手里不留闲钱。

苏卫清的事业也有了发展,在出了三本书后,终于有导演看中了他的一个随笔散文,亲自上门来拜访后,将散文买回去改成了剧本,似乎打算拍成文艺片,送到国外去参加电影节。

当然,大电影节够不上,能去的也就是亚洲自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