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0节(1 / 2)

加入书签

《瀚海》和《猎物》都是商业大片,院线方面有自身的考量可以理解,但电影院里居然连《一枚信笺》的展板都没有,影院屏幕上是《瀚海》的预告片,入口的区域则是《瀚海》和《猎物》两部电影的宣传板。

韦晴轻轻叹了口气。

在她这种书迷眼里,《一枚信笺》是青春记忆,是她心目中的1网文,但在院线眼里,它只是一部平平无奇,连宣传都不配的平庸之作。

“进去了。”

韦晴和朋友一人捧着一盒爆米花等候。

她买的是早上最早的场次,原以为来看电影的观众不会太多,可陆陆续续地,检票处同一场次排队的人越来越多,韦晴眼尖,能看到有不少观众带了《一枚信笺》原作过来。

有第一版,也有第二、三版和刚出不久的典藏版。

《一枚信笺》印刷过很多回,韦晴就是各个版本都买了一套。

入场的观众彼此间虽然没有互动,但看到实体书的那一瞬,众人脸上还是浮现出了然之色。

都是书迷啊。

……

观影厅算不上宽敞,只是影院里普普通通的一间,韦晴注意到,电影开始前,影院里边边角角的座位几乎都坐满了。

她选的是靠中间的位置,后面一排原先还空着六七个座位,忽然间也来了人,都是个子高高大大的男生,韦晴好奇地看了一眼。

《一枚信笺》的书迷女生居多,男生虽然也有,但韦晴没遇到过几个。

韦晴很快就不去想了,因为电影正式开始了。

电影的最前一幕,是沈遥和俞盈的分离。

《一枚信笺》原作她读过很多遍,对电影里的台词已经十分熟悉。

她原本就觉得顾熠扮演的沈遥很贴,剧情慢慢展开之后,她的这股念头更加强烈。

归国之前,沈遥遭遇了同门的嘲笑,因为他的国家积贫积弱,就连导师也不赞成他返回国内。

“沈,你的化学之路会葬送的。”

在国外宁静的天空下,沈遥笑容淡淡:“如果我不回去,谁来改变它?”

镜头在这一瞬给了沈遥一个特写,韦晴忽然明白了,眼里有光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沈遥平和的外表下藏着一团火,他只是太温柔了,将他的愤怒隐藏在外表之下。

“演得好好。”

韦晴已经投入到剧情之中了,但身旁传来的低语她依旧听得清晰。

接下来的剧情,是沈遥回到国内之后。

上面安排的实验室,与其说是实验室,不如说是一间破旧的空房,为了迎接沈遥,这间空房其实已经被打扫过,但依然达不到作为实验室的标准。

等其他研究人员都到齐,几人一起打扫了卫生。

韦晴的双眼从这一刻开始睁大———

海外那幕剧情中,顾熠举手投足间的自然感已经让她很惊讶,可自这一幕镜头开始,顾熠对待化学仪器的那种熟稔感、做实验时的投入与考究、完成实验流程时的顺畅……韦晴百分之百确定,那种专注的状态根本不是演出来的。

黑板上的一道道公式她虽然看不懂,可顾熠念公式时很随意,增减材料时很笃定,那并不是炫技,而是这个人身上的那股气质———仿佛他是天生的化学学者。

影视剧中涉及专业的成分总会给观众一种炫技的感觉,剧组一旦在涉及知识的领域下足了功夫,便会迫不及待让观众看到,就像演员自我感觉很帅一样,一旦剧组开始炫技,就会让人觉得用力过猛。

可《一枚信笺》却不是如此。

那有条不紊的节奏、演员们专注于实验的状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真实。

正是因为真实,这一瞬,韦晴仿佛回忆起了读《一枚信笺》原作时的感受。

作者着墨于沈遥的努力,写他为了完成一场实验经历了多少的煎熬,这一刻———全部具像化了。

这些篇章韦晴读过不止一遍。

银幕上,袁建中和沈遥有了矛盾。

袁建中年老而倔强,沈遥对实验也有自身的坚持。

电影中,沈遥一言不发地核对着实验流程,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他一直坚持佐证自己的想法。

那双眼睛就像一团火,仿佛永远都不会熄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动摇———争论之时,他颤动的指尖和紧皱着的额头就是明证。

但沈遥就是沈遥,这个角色从未脱离过原作,他最终坚持了自己的本心。

韦晴很清楚,演绎有原作的角色,演员自身是戴着脚镣的,相对之下,脱离原著其实更好演绎。

可顾熠似乎掌握了沈遥这个角色的精髓。

他对化学的热爱展现在一场场实验里,尽管性格温柔,他仍然有着自己的坚持。

但———实验以外的沈遥同样令人动容。

在深夜里,他和俞盈互相交流着信件,他的温柔溢在眉间,眼眸深处的温柔可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