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节(1 / 3)

加入书签

罗弘见问不出什么,提醒一句小心,两人上楼。

楼上气氛十分热闹,几个歌伎依偎在士族身旁,贴面咬耳,以唇递酒,将恣意纵乐的做派展现十足。罗弘与卫钊上来,众人起哄,只道最后一个到的罚酒。罗弘还想糊弄,众人只是不肯。

卫钊见起哄响应最强烈的是一对容貌有些相似的兄弟,两人隐隐簇拥着一位青年。那青年眉眼深邃,鼻梁削直,薄唇让他周身散发着一种阴沉的感觉,偏偏他脸上还敷着一层粉,把原本不白的皮肤盖地雪白。

卫钊游学几年已见识过士子敷粉熏香的风气,只瞥了一眼,也不觉得奇怪。他拿起酒杯,一口饮尽,席间众人喝彩。

青年拍了拍怀里的歌伎。

歌伎立刻起身,执酒壶朝卫钊走来,腰肢轻摆,媚眼如丝,“奴为郎君满杯。”说着就将酒杯斟满。

卫钊又是一杯饮尽,姿态豪爽。

歌伎望着他眼睛发亮,“如此郎君,豪杰之姿。”说完直接依偎过来,贴在卫钊的胸前,将酒杯叼在嘴里,然后满上,凑到卫钊面前。

众人见此香艳一幕,嬉笑起哄。

罗弘笑道:“都是风月堆里打滚的妖精,好一双识人的利眼。”

卫钊饮完酒,在歌伎腰上一托,众人纷纷叫好。

只有原先搂过歌伎的青年沉了脸。

卫钊三杯罚过,坐到席中,抬眼看到青年注视的阴沉目光,他举起手中酒杯,对着他轻轻一晃。

作者有话说:

23

掳走

罗弘注意到他这个动作,轻声道:“那就是桓家三郎,桓叔道。”

桓歆,字叔道,临贺郡公桓温的第三子。卫钊也不知对方死气沉沉一张脸是因为什么缘故,不过既然碰上了,就没有躲避的道理。

桓歆见卫钊举杯的举动,也不知在想些什么,他拿起酒杯,同样一饮而尽,然后对卫钊倾杯示意。

两人目光相撞,一个沉凝,一个幽深。

与罗弘交好几人都已经听说过卫钊的名字,尤其是破成汉细作的事迹,之前听的都是传闻,如今人在面前,少不得就要问本人。卫钊气度不凡,旷达豪爽,很快与席间众人达成一片。那歌伎跟在他身侧,主动倒酒,语笑嫣然,也让席间增色不少。

酒过三巡,熊家子弟提出光吃酒无趣,再来玩个游戏。

卫钊半眯着眼,看着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定下投壶之戏。

仆从很快将铜壶和羽箭拿来。

席间众多士族弟子没有不会投壶的,酒喝的多了,胆子也壮,一个个都来试,很快一轮比过,投中最多的有四人,卫钊,桓歆,罗弘,还有一个邓姓子弟。

桓歆道:“寻常投法没意思,不如来玩点花巧的。”

众人皆知他身份,那是桓氏三郎,如今桓氏头风正盛,王谢两姓都有所避让,当即有人捧场问怎么个玩法。

桓歆叫来仆从吩咐几句,很快就有几个投壶被仆从拿来,依次摆放在地上。

原本的投壶距离席间不过两丈,此时仆从把壶依次摆开,每隔半丈一壶,最后却有一个瓷瓶,被仆从拿着直接放到楼下。

几个士族子弟倚拦去查看,也不顾夜风寒峭,远远只见地面上一点雪白,凝神细看才依稀看出是瓷瓶瓶身。

邓姓子弟很快败下阵来,罗弘稍好些,挨到二楼最远一个投壶才偏出。卫钊和桓歆前后将羽箭全投入壶中。众人看热闹不怕事大,当即蜂拥至围栏处,让他们投楼下瓷瓶。

那是个细颈瓶,瓶身只巴掌大小,瓶口更小,眼看着只能容进一根羽箭。

卫钊和桓歆凭栏而立,众人看着他们两个都不出声,气氛安静而紧绷。

卫钊手中捏着羽箭,看向桓歆,嘴角擒着一丝笑。

桓歆冷哼一声,手腕用劲,羽箭飞出,抢先对着细窄瓶口直射而去。

卫钊扬手一甩,同样羽箭如电般射出。

他扔出的羽箭几乎发出了破空的轻啸声,后发而先至,越过前面飞箭两寸的距离,直射入瓶。桓歆的箭头落后,叮的一下击中瓶口,却因没有容纳的余地而弹了出来。

席间所有人不约而同发出惊叹。这番技巧腕力与眼力两者兼容才能做到。

罗弘脱口而出:“好,技高一筹。”

桓歆薄唇紧抿,手紧抓着木栏脸色比夜色更沉。

士族子弟如今最讲究风度,他很快意识到,松开手指,转身对卫钊勉强一笑,“好准头。”

卫钊仍是慵懒的神情,含笑道,“运气好些罢了。”

在座人等都是豫章本地大族,地地道道江右子弟,历来都是崇文,但投壶风雅,且刚才那一中堪比百步穿杨,众人无不服气,交口称赞不已。

桓歆也笑,带着几分冷意,“听说卫氏世代工书,却不知还有这等手劲和眼力。”

卫钊接过歌伎送到嘴边的酒,道:“书法一道,不也就眼与手,二者不可缺一。一法通,百法通,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