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节(2 / 3)

加入书签

牢骚,还是只能恭恭敬敬地跟着谢恩。

不管考没考上,总归是有机会再圣人面前露了把脸不是吗?

颜真卿当初刚授官没多久就丁忧去了,算下来他其实只当了不到一年的校书郎,如今得了实职他心里也挺开怀。

三娘这个任命倒是让颜真卿有些意外,一上来就是县尉的话,三娘一个女孩儿做得来吗?

这么个念头在颜真卿脑海中一闪而逝,很快他就想起三娘骑马张弓都不在话下,人家算起来还是武将之女来着!

看来圣人目前还挺看重三娘。

既然两人都是要在京畿当县尉的,离开兴庆宫后便约好以后多多交流,遇到什么事可以相互商量。

醴泉县在长安西北方向,蓝田县在长安东南方向,离得不算特别远,书信往来还是挺方便的。

三娘自然一口答应。

她还以为自己只能先弄个校书郎之类的闲差,没想到一上来就是县尉。

这对于三娘来说当然更好!

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溜溜才成!

在从前,女官的升迁途径和寻常官员是很不一样的。

就算是正九品的县尉也是僧多肉少,进士们都得苦等多年,自然轮不到女官来染指。

即使李隆基只是心血来潮想试试她的斤两,三娘也要尽可能地把握住这么个好机会。

三娘被授官的消息很快传开了。

同年们自然都登门来祝贺,要她请客吃饭。

本来新科进士都得守选三年,三年后大家通过吏部铨选奔赴不同的岗位,结果三娘先一步通过制科考试“释褐”了,大伙不得宰她一顿?

所谓的“释褐”,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脱下短褐穿上官袍”。

短褐这玩意一般只有平民老百姓才穿,所以时人便把被授官称为“释褐”。

释褐后同年们一般要举办“过关宴”,庆祝大伙闯过了吏部这一难关、从此各奔前程,雁塔题名往往也会安排在过关宴后。

如今三娘提前释褐,当然得单请一顿过关宴。

家中逢上这么件大喜事,当然不差这顿过关宴的钱,郭老爷子大手一挥,掏了钱让三娘尽情请客去,自己也在家大宴宾客,整个常乐坊仿佛都跟着热闹起来了。

三娘无奈地对吕諲他们说道:“你们前些时候不是说应酬太累人了,再也不想出去吃酒了吗?”

吕諲等人哈哈大笑:“别人的酒不吃,你这顿我们肯定得吃,绝对不能帮你省钱。”

三娘宴请完同窗,他们。

有了实职在身,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每天想去哪就去哪了,基本都得在蓝田县待着。不过,她会经常给大伙写信的!

其实当官一般都只上半天班,只有负责当值的人才要在衙署守上一天,总的来说不会特别忙,可要想施展自己的才能肯定就得辛苦些。

贺知章他们对她都是勉励为主。

唯有钟绍京嘴上依然没什么好话:“你到了县衙肯定也没什么事干,正好多练练字。”

别说她一个十来岁的女娃娃了,就算是个二三十岁的愣头青去了,也插手不了人家县衙里的事。人县衙里先有县令、县丞、主簿,然后才轮到你们县尉,且畿县县尉还有两个,哪里能轮到你个新来的说话?

三娘:“……”

您老不愧是泼冷水专业户!

三娘也不恼,钟绍京说的其实没错,新来的到了县衙确实很难插手县务。而且一般进士过去也只是混个基层历练经历而已,真要能干出什么大事来才奇怪。

“估摸着得等重阳我才能回来听您指点了。”三娘遗憾地说道。

县官不能擅离职守,只有重阳这样的大节日才能回长安与亲友相聚——这还是因为她任地离长安近。要是离得远的,估计得任期满了才有机会回乡省亲。

钟绍京冷哼着说道:“随便你来不来。”

说是这么说,钟绍京其实也是有点舍不得的。

虽然自家也算儿孙满堂,日子也过得十分舒心(就是别人可能不太舒心),可自己看着长大的小娃娃这就要去外头当官了,当长辈的哪里能真的一点不舍都没有?

钟绍京最后还是给她叮嘱了几句,让她注意别着了别人的道,尤其是那些男的。

他自己就是男人,最有发言权了,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可这做人嘛,其实就得不是东西才活得舒服。

考虑到三娘喜欢和爱写诗的那堆人混在一起,钟绍京还给她举了个例子:那个知道写《黄鹤楼》的崔颢不?崔颢平生最好美人,不仅在外流连秦楼楚馆、频繁给妓女赠艳诗,在家里也是经常看到好看的就想换老婆,自金榜题名这十数年间已经来回换了四五个老婆。

这个心态就很不错,只要你有本事就是你挑拣别人,别傻乎乎地去信什么山盟海誓。自己快活就好,管旁人快不快活!

记得有次李邕李北海那家伙听闻崔颢的才名,特意邀他过去喝酒,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