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73章 如果去种树(1 / 2)

加入书签

苏业豪这次来硅谷。

其次才是为了考察各家公司,另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他把5s资管北美分公司负责人喊来,亲自向对方详细介绍起,关于推出一款全新保底类理财产品的决定。

短期内。

苏业豪将以5到6的复利年息,总共募集大约八十亿美元资金,用港城微电子集团股份、谷歌股份等等作为担保,让投资者们放心掏钱。

而他可能获利的部分,则集中在收益分红上面。

超过约定利息的部分,将会按照客户获得15、25、以及35这三档进行划分,选择不同的分成比例,保底收益率也将有所区别。

例如客户选择15的收益分配比例,保底利率可能是55左右,选择25的档位,或许就只剩52。

这款理财产品只会面对大型私企、上市公司、跨国集团等等,并不会在市面上流通。

在主打安全的同时,苏业豪看似将主动权交到客户们手上,实际上他只在乎剩下的额外收益。

之所以急着要从外面筹钱,是因为一场财富盛宴,已经悄悄出现了苗头。

内地方面最近有消息传来,银行业、保险、券商等金融业,短期内很可能会有大动静。

在这个年代。

许多智囊们认为,与其在接下来几年内,匆忙履行当初为了加入世贸而答应的条件,也就是入世五年后,逐渐放开外资银行进入内地金融市场的限制,不如先出让一部分股权,小规模地适应外资银行提前进入。

有人希望通过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方式,创造条件让符合要求的内地银行股上市流通,进而促进银行业发展。

同时还想学习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境外资本市场对内地金融业的认同度,加快出海融资上市的步伐,通过拯救银行业,来刺激内地经济发展。

这是个涉及到万亿利润的机遇。

苏业豪并不认为对外融资有问题,但他很清楚许多资产的价值,现在远远被低估了。

说起内地银行业的困境,就要提到九十年代的企业改革。

一帮公司原本都靠财政养着,每天舒服混日子。

后来开始自负盈亏,立马陷入困境当中,一个个拼命向银行借钱度日,薅完财政薅银行,却又因为底子太差,实在没办法还上。

于是,各家银行就被拖下水了。

坏账率一个比一个高,已经看不见翻身的希望,这使得几年前银行纷纷差点破产,被迫剥离数万亿坏账的局面。

到了这2004年的六月份,几大行的坏账包袱已经甩出去,开始轻装上阵,然而它们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资金短缺、不被国际投资者信任、以及管理体系较为落后之类。

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资就成了桶里的那条鲶鱼,有机会刺激桶里的沙丁鱼们,也就是那些银行积极改进,甚至有专家放话说只有银行活下去,内地经济才能活。

5s资管确实能从内地市场上募集到一些资金,但那些资金起不到沟通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效果,到时候哪怕可以分到一些份额,规模注定有限,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 换源app】

苏业豪自己也能质押贷款,挤一挤凑出几十亿美元问题不大。

可这次融资,有着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考虑,他个人这边不算特别符合要求,假如扯大旗拐上一批世界五百强企业,那么意义就不一样了。

出于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考虑,才让苏业豪产生了捆绑一批跨国集团、境外上市公司的念头,到时候将会以5s资管北美分公司的名义,在银行业融资过程中,尽全力抢占更多份额。

带这批客户发财已经是肯定的。

最起码还能有一块不小的蛋糕,将会落进苏业豪自己的口袋里,不至于全都被人白白拿走。

用别人的本金,来替自己赚钱,显然又一次空手套白狼。

有其他资产担保的无风险产品,一旦投放到市场上,无疑会特别畅销。

苏业豪把5s资管北美分公司负责人找来,重点提到筛选客户时候设置门槛,最好以名列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金融公司优先。

考虑到四大行都和他保持着合作关系,同时还都是5s国际金融投行的股东,优势肯定是有的。

当初成立5s国际金融投行时候,苏业豪草蛇伏线,点名要拉拢四大行以及其他几家金融业公司。

旁人只以为他是想提高影响力,实际上早在那时候苏业豪就已经考虑到,可能会有融资入股,成为四大行股东的需求。

产品本身没什么可说的,以苏业豪的金字招牌,不愁没有客户感兴趣。

就在本月的月底,主要从事保险生意的平安集团,将会率先登陆港交所,预计总共募集一百三十亿港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