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节(2 / 2)

加入书签

头的那对父子现在在哪吗?”

何昌永摇了摇头道:“草民虽然不知,不过那对父子应当没出城,那日听闻他们二人身上已经没了盘缠,现在应当留在城中做工赚钱。”

宋玉竹听完颇为欣赏此人,幸好当时他把石头送上来了,否则就错过了这么好的东西。

又问了几句话,见这何昌永虽然年轻,但说起话来口齿伶俐,脑子也很活泛,是个个可用之才,让人记下名字,准备调进工部任职。

然后派人去寻找从鲁州来的父子二人。

送石头的那对父子因为没有回城的盘缠,在城中找了个卖苦力的活计。

从早忙到晚,每人一天能赚三十文钱,爷俩忙活几个月才能赚够回家的盘缠。

休息时儿子埋怨父亲:“当初咱们就该收了那公子的银子,两人这会已经往回走了。”

老汉道:“几块石头就要人十两银子,这钱我拿着不安心。”

“可这是咱们走了这么远的路送来的,怎么就不值十两银子了。”

老汉一摆手道:“说这些已经晚了,好好干活,攒够了银子再回家!”

没想到第二天干着活的时候,突然有官府的人找上了他们,询问二人是否从鲁州来的。

老汉和儿子连忙点头:“是的,是的。”

“你们来上京干什么来了?”

老汉战战兢兢道:“我们是来给皇上献奇石的。”

官差笑道:“那没错了,你们送的石头得了皇上的眼,以后要过好日子了!”

老汉心跳如雷,不可置信的问:“官爷,您说的是真的吗?”

“那还有假?快随我入宫受封吧!”

父子俩欣喜若狂,没想到那个富贵公子真帮他们把石头献了上去!

皇上不光赏了他们千两银子,还派人护送二人返乡。

顺便让当地府衙开办水泥厂,雇佣百姓开采山中的岩石,烧制水泥售卖到全国各地,这种新型的建筑材料一经问世,很快就受到了百姓喜爱。

其他地方陆续也发现了水泥石,很快便在全国各地风靡起来,水泥砖房也纷纷拔地而起。

以前建房都用黄泥,好一点的会掺上石灰。这种屋子遇上大雨天很容易塌,换成水泥后不光美观,而且非常结实!

宋玉竹决定,把官道全都修成两丈宽的水泥路。

这是一项耗资巨大且长久的工程,不过修好了也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

官道向北修到通州,向南修到苏州城外,向东修至东州,向西跨越半数疆土一直延续到西州,贯穿整个大启朝的东西南北。

此路延绵万里,被后世的人称为“开创之路”,上千年年后依旧保留着遗址。

史书上对这条官道褒贬不一,有人觉得长治帝是暴君,这么长的水泥路全部由人力一点点的修出来的,不知道要耗费多大的人力物力。

当然更多的是赞美,如果没有这条路,大启的经济不会发展这么迅速,百姓还活在刀耕火种之中。

不过那都是千年后的事,宋玉竹不得而知,眼下他有件十分棘手的事需要处理。

今日下了朝,他匆忙招赵骁去书房议事。

赵骁关切道:“刚刚上朝的时候就见你神色不对劲,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宋玉竹摇头道:“没有,鲁州好像出事了。”

早朝时,宋玉竹脑袋里的地图突然发出警报声,宋玉竹吓了一跳,以为又触发了什么隐藏任务。

结果打开地图一看,鲁州地界出现了一个硕大的叹号,上面还有一条红色小字,该地区民心降低到百分之四十,已经关闭该地区的查看权限。

这种事之前从未发生过的,宋玉竹震惊过后,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阿骁,辛苦你走一趟,帮我去鲁州看看那边发生了什么事。”

赵骁拍着他的肩膀安抚道:“放心,我一定会查清到底发生什么事。”

今年北方的秋天来的格外早,刚过了中秋节天气就冷了下来。

鲁州平遥县,几百个男丁正在修路,这些人都是附近乡镇服徭役的农民。

“爹,咱们干到什么是头啊?”刚满十六岁的乔栓子啃着豆饼子问父亲。

乔岭叹了口气:“不知道,也不知道家里的田地怎么样了,你娘一个人能不能收得了。”

乔家统共七口人,除了老人和孩子和父子俩,家中全靠乔娘子一个人抄持。

他们已经出来修了大半个月的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乔岭心里十分担忧。

徭役自先秦有之,分为力役和兵役两种,修路就是力役。

官府修路,百姓们接到通知,家里凡是年满十六岁的男丁,皆需要派出服徭役。如果不想服役,可以花钱赎,一个人折五两银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