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四章(1 / 1)

加入书签

这些事情,徐于姸比不上,她的班导──坦坦荡荡地,把自己的故事,当作作文题材,在上课侃侃而谈,不见悲戚。

是真的。

阴雨连绵的天气,闪电霹靂,吵架不已。

然后,「砰」地一声,大门甩上,从此,直到娶妻生子,她的班导,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虽说,无法做到班导般昇华至此;然而,笑着说出口,可能也是可以了吧。

可以如此。

却也仅限于此。

胸口,仍是时不时沉着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块,直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一旦不再留心,便会遭受袭击,瘫倒地面,势必缓上数日,方会使生活回归正轨。

是一种悲哀与疯癲,啮食着心脏,偶尔抽痛,偶尔蜷曲,一小团,却又是满满一片的,空白。

徐于姸明白,又来了,又来了,又来了。

她不想它。

它却死死缠住她,不肯放手,不带任何缘由。

每一口呼吸,都是堵塞般的喘息;每一次思考,剩下一键删除似的空白。

死寂的惨白,极致的寂寥。

乍一望去,只有她,和广袤无垠的,洁白胜雪。

表情,是木僵的,没有开心,没有悲伤,只有不笑不哭的漠然;却又必须,在面对自己以外的所有时,抹上笑容,洒上天真,甚至,些许幼稚与活泼。

才好掩饰心思,才好不使人知。

然而,说班导看不出来,也是种奢望。

班导涉猎的心理学,过于深奥;以至于,她的所知所想,可以一览无遗。

「在我的视角看来,你经歷的事情,其实不算什么。因此,我无法提供你需要的帮助。」他是这么说的,并且建议她去辅导室,甚至是前去身心科,她记得。

班导是一个在抱有主观感情的同时,却也自我要求,保持客观的人。

可能是,他走过的路途,更加荆棘遍布,才会这么建议,才会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维持客观,能不责备他们,就尽其所能。

班导眼中,她或许,就是伤春悲秋的无病呻吟吧。

但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说到似乎必须就医的程度,也有些过头了。

徐于姸思及此处,自嘲地笑了。

她也想要客观。

她何尝不想要摆脱它?

或许客观上看上去,着实不算什么;可是,情绪永远建立在主观上头。

徐于姸,是无能为力的代名词;习得性无助,逐步浸染了她的四肢百骸。

徐于姸和柳默钦说过吗?没有,她没有和任何人类,明说过任何。

为什么不说?因为,太过熟悉,反而不想被看到了伤口。

距离,也是一种美。

她也不是,没有曾经体会过他人的「关心」。

然而,太过殷切;压力,自然也是层层累加的。

「我不想恋爱,只想自恋。」

这类的话,徐于姸也说过。

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若没有碎掉心中的石块,还是,别恋爱了吧。

孤寡终老,只有些许师长,零星义亲,也好。

至少,不会拖累旁人。

徐于姸有在试图分摊,眾人在心目中的重要性。

但是即便尽可能地避免情感的投注,仍是免不了地。

尤其是,较为熟识的几位。

还是书写吧。

以文字为友,也是勉强可以维持自己的。

所谓勉强,较之堕落于深渊无底,也是好的。

可能是饮鴆止渴。

可能是剜肉补疮。

纵然是牵萝补屋、扬汤止沸,也比放任自流的好。

徐于姸还想活着,活到,拥有自由。

「塔尔帕,考上大学,好不好?考上了大学,就让我走。」

她自己问着,她心中被创造的那位伙伴。

徐于姸累了。

但是人生一世,没有品尝过自由,那为什么不早日夭折,便好?

省得日后,生生忍受这些,苦痛折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