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宠妃造反手册 第33节(2 / 3)

加入书签

、 陛下信我

一夜激战之后,叛军虽然数次几乎要登上城墙,但毕竟并没有成功。等到天亮时鸣金收兵,站在城头上观战的李长庚和满朝文武都忍不住沉默。

这一夜的伤亡被统计了送上来之后,这种沉默又增添了不少别的意味。

按理说攻城战,攻城的一方损失会更多一些。但即便如此,城中守军还是损失了数千人。他们并不知道赫连辙的凉州军伤亡是多少,但是可以肯定,这样的战事再来几次,城里就抵挡不住了。

百姓们都成了惊弓之鸟,虽然有人提出可以组织他们上城墙战斗,但实际上要执行却很难。

因为赫连辙派人在城外喊话,表示绝对不会伤普通百姓的性命,他们的财产也可以自己带走。万一百姓们觉得朝廷打不过,组织起来冲击城门怎么办?

堡垒都是从内部更容易攻破,如果百姓们出城迎叛军入城,那朝廷就真的完了。

事已至此,真正是进退两难。

坚持下去,可以想见结果一定不怎么妙,而且到时候叛军杀红了眼,损失那么惨重,自然更不可能和平的坐下来跟大家谈判,进城之后说不定会报复。他们承诺不会对普通人出手,那就只有对朝廷的军队和官员动手了。

如果直接投降,且不提李长庚这个皇帝能不能够答应,就是泱泱大国的脸面也要丢尽了。

当然,拥有这种纠结的人,都是朝中大臣们。就算赫连辙建立了新朝,也还是需要有人做官的。

朝中性情耿直宁折不弯的人已经被清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这些,就算将来要仕于新朝,除了脸上无光可能被人唾骂之外,也没什么不可接受的。

既然如此,他们就还有退路。只要有退路,谁愿意拿命去拼呢?

反倒是李长庚没有任何犹豫。因为对他来说,叛军攻入城中和自己禅位,有什么分别?都是将他李家的江山拱手相让!

而且死战到底,自己还有几分血性,若是禅位,或许可以保住性命,但恐怕千年之后,都要承受亡国骂名。就算死了也无颜去见大周朝列祖列宗,数代帝王。

李长庚对赫连辙可谓是恨之入骨,毕竟赫连辙曾经是他最信任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同意将江山拱手让人?自然是一力支持死战到底。

只是他越是表露出这种情绪,朝臣们也就越是沉默,君臣之间已生嫌隙,继续下去,恐怕赫连辙还没有打进来,臣子们就要联起手来将他这个皇帝给献出去了。

李长庚自己未尝没有察觉到这种情况,但他对此只是表现得更加专/制、骄横、独断、并且情绪爆烈,希望能压制住群臣蠢蠢欲动的心思。

这种状态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中间两方经过几次试探性的攻城,但并没有造成更大的伤亡,似乎彼此之间就这么僵持住了。

江素知道李长庚在等什么。他在等援军。

承平十三年腊月初一,围城一个半月之后,一队残军狼狈的在叛军追击下逃到了长安城下,叫开城门。城中守军出于安全考虑,并没有开城门接纳他们,但还是从他们的言语中听到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

距离京城最近的河北节度使派遣来的两万援军,在途中遭遇叛军埋伏,损失惨重,只得少数残军逃出。他们这一队直奔京城,是来送信的。

收到这个消息,京中一直在等待着援军的重任才陡然醒悟过来。对方围而不攻,仿佛斑点也不着急,哪里是没有意识到外面可能有援军过来。他们分明是早就料到,所以打算围点打援,就等着援军自己送上门来!

就连最后一搁希望也终于破灭,李长庚坐在御座上,面对着满朝文武,心中却不免涌出一阵悲凉之意。

“不知诸位臣工,对眼下的局势有何办法可解?”李长庚的视线一一从朝臣们的身上扫过,然后才沉声发问。即使明知道不可能有人找得出解决的办法,但是李长庚却不得不问。

果然,这个问题说出口之后,便石沉大海。

这种沉默,实际上已经给出了他们的态度——赫连辙的要求是要皇帝禅位,但是大臣们却不敢开这个口,所以只能等着李长庚收回之前的话,主动提出这个解决办法。

李长庚愤愤然叫了退朝,起身便走。

再留在这里,他也不知道心中的怒意爆发出来,他会做出什么事。

李长庚现在其实很想让仅剩的军队出城跟叛军决一死战,拼杀到最后一刻。到时候,即使输了,他也无话可说。又或者,他打算放一把火将整个宫城烧掉,让大周朝最为精锐的一群人、最为巨大的一笔财富,来为自己陪葬。

但是他最后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拂袖离开。

因为李长庚很清楚,即使这么做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该得到的,赫连辙还是能够得到,只要得到了这万里锦绣江山,什么人才找不到,什么财富积累不起来呢?

就算他看不到,难道就能够欺骗自己吗?既然没有意义,那么也就不必这样做了。

“陛下心情不好,诸位臣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