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112节(2 / 3)

加入书签

人找出来。一想到身边还藏着这样的人,皇帝简直坐都坐不安稳。

排除掉了赵璨的嫌疑,剩下的就是赵璇和赵玘。

两三年前皇帝才几乎将赵璇的臂膀都削去,若说他反其道而行之,也是有可能的。可是这两三年的时间,他就能够发展出那么多的势力,皇帝却有些不肯信。

赵玘跟赵瓖是亲兄弟,按理说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但……皇帝自己都在这里疑心自己的儿子,亲兄弟又如何?为了那个位置,有什么不能够舍弃的?

而且……正因为是亲兄弟,所以赵玘才会知道得更清楚,算计得更细致。而且,如果连自己的兄弟也能算计,那么想出这样的毒计,并且一一实行,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至于下面还有几个小的,如今都羽翼未丰,若说能够做出这种事,皇帝是不相信的。

到最后,反倒是赵玘的嫌疑更重些。皇帝揉了揉额头,忽然想起赵玘如今手里拥有的资源,都是自己亲手交给他的。在诸子之中,唯有他们三兄弟拥有这样的殊荣。皆因皇帝觉得可以无所顾忌的宠爱他们。

如今看来,是他错了。

即便是最宠爱的儿子,在涉及到皇位的时候,皇帝也可以毫不犹豫的狠下心来。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推测,究竟那个隐于幕后的人是谁,皇帝却还需要确定一下。不妨就来一次请君入瓮。

……

董宁辉被抓住之后,关在了大理寺的监牢之中。但是并没有立刻进行审理。

——案子审到这一步,但凡是在官场沉浮多年的大臣,都已经摸到了一点边儿。所以皇帝不发话,他们也就不会继续问下去。毕竟虽然说天家无小事,但是人家父子之间别苗头,外人自然不能随意插手。

否则万一他们审出结果来了,结果皇帝却不打算追究,而是要糊弄过去,那这些查明真相的官员,可就里外不是人了。

有鉴于此,董宁辉被关起来之后,没有审问,没有刑讯,自然也没有任何别的消息。

按理说这样的结果应该让董宁辉松了一口气的。可实际上,在做了那些事之后,他并不觉得皇帝会姑息。或者皇帝不会追究他背后的人,但他董宁辉,恐怕是绝对不会轻饶,而是要被推出去做替死鬼的。

那么大的案子,填进去一个兵部尚书,或许的确就可以了结了。

董宁辉自己心虚,于是越想就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否则皇帝为什么不让人继续审问他?难道是怕他嘴里说出什么不该说的来?反正现在外面已经有了铁证,就是他自己不认罪,也没什么关系。

这么一想,董宁辉自然日日都惶惶然,生怕皇帝立时就结了案,甚至为了隐瞒秘密而赐下一杯毒酒。

董宁辉自然不会甘心。越是会豁出去做坏事的人,其实越是不想死。因为他那样做为的是富贵荣华,为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不是让自己倒霉。

他甚至开始盘算着主动招供出自己背后的人,是不是能够得到皇帝的宽宥。但想想自己犯下的罪行,又偃旗息鼓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根本没有人来审问他。

关押他的地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除了他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犯。而且守卫这里的狱卒除了送饭之外,平时也根本不会出现,董宁辉就算是想找人说句话都找不到,每天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各种幻想里。

董宁辉自认心性不差,要是一被抓住皇帝就让人来审问,说不定他反而能够顶住压力,相信背后的人会将自己救出去。

可是现在,一日日的待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之中,仿佛整个人被吊在半空中,没着没落,不上不下;头顶上还悬着一把大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被关了不到半个月,董宁辉就有些受不了了。

他开始在狱卒过来送饭的时候频频喊话,不是说要面见皇帝,就是说要见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总之就是“有重要的话要说”。

董宁辉也很聪明,知道就这么把具体内容喊出来,先不说有没有人相信,就算有,那么自己的价值也就没有了。所以他要先见到能够做主的人。

当然,实际上这样也没有多少用处,因为就算背后还有人,他犯下的罪行却不会消失,通敌叛国,是诛九族的罪过。他最多只能祈求皇帝不要牵连自己的亲族罢了。

但对于董宁辉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快要被这种无人理会的境况逼疯了。所以他迫切的希望有什么人来跟他说说话。

看守董宁辉的狱卒根本没有将他当成一回事。——因为关押董宁辉的是很普通的监牢,只要没有人特意交代,实际上狱卒根本不知道关在这里的是什么人。见董宁辉进来之后,莫说是审问,就连家人也没有来看过一次,自然十分轻视他。

所以董宁辉的这番话,被他当成了疯话,“行了,别嚎了!皇上也好,大人们也好,都日理万机,哪有功夫来听你说话?”

董宁辉没想到一直不理会他的狱卒忽然开了口——其实之前狱卒只是觉得没必要跟犯人交流——大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