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120节(2 / 3)

加入书签

,他就不应该认识了。

平安依次检查了其他的袋子,看到了西红柿种子,辣椒种子,还有一种豆类的种子,一种应该是蔬菜种子,但平安光是看的话,可分不出来到底是哪一种。

皇帝一开始还饶有兴致的看了看,但后面的几样,看上去都不如玉米这么有趣,不免大失所望,“单是这么看,恐怕看不出是什么东西?”

“是,所以老奴正命人平整土地,这几日就将之种下去,想来等到秋天,就能见到实物了。”张东远道。

平安笑了一声,“张总管有所不知,”他指了指玉米,“除了这种不知是什么东西之外,其他似乎都是蔬菜瓜果类,最多三月便能成熟了,不必等到秋日。”

“如此说来,夏天便能见分晓了?”皇帝闻言十分满意。为此还破天荒的将负责管理这里的庄头叫了过来,勉力几句。

不过这人也是太监,并不是单纯的农民,所以见到皇帝也不算失态,倒是让皇帝龙颜大悦,更加赞赏。

平安便也明白了张东远如此安排的意思。

果然在哪个位置都不好混啊!不过这跟他没什么关系。见袋子里的种子并不少,便劝说皇帝在皇庄上也种一些。

他的理由十分充分:“到时候种出了蔬菜,陛下可以赏赐给朝中亲近重臣,以示恩宠。况且种得多,到时候还可以多留种子,分送出去,明年继续推广种植,想必不几年,整个大楚便都能吃上这些东西了。岂不更是陛下的恩德?”

隐士住在终南山

种子没一会儿就看完了,就这么打道回府,似乎有些过于仓促。

好在这里山野之间正是春风初至,踏青访春的好时节。所以最后张东远邀请皇帝在周围游览一番,皇帝也没有拒绝。

对于皇帝来说,平日里难得出宫一趟。即便出来了,多数时候身边还是跟着许多人,根本不可能自在的行走。所以这个机会也算是难得。

庄子的地理位置很好,有山有水,在附近逛了一圈,平安自己都觉得心情舒畅了许多。虽然古代的空气污染并不严重,但山里的空气跟城里的,还是不太一样。

不过说到空气污染,自己居然是古代空气污染第一人,也不知道将来后世人生活在雾霾之中,会不会咒骂他。

但是在当下,要发展就只能这么做。只有等到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找到、获取并使用清洁能源。前头这一步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省略的,想再多也没有用。

所以平安感叹了一会儿,就将之放下了。

“这附近风景不错。”平安看了一会儿,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座山问,“那也是属于庄子的吗?”这时候的庄子,都会附带山林和土地,如此才能吸引佃户们在附近建房屋居住,然后租赁土地来种植。

如果那座山是属于庄子的,那么山上的出产也就属于庄子。上山打猎或者采摘野果野菜都可以。现在正式野菜发芽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平安打算下次自己过来,痛快的玩一次。嗯,不带皇帝陛下……

张东远摇头,有些惊异的看着平安,“你莫非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我应该知道?”平安有些疑惑,那是什么很重要或者说很有名气的地方吗?

张东远说,“那就是终南山啊!”

终南山!在平安所生活过的那个历史上,倒的确是有许多关于这个地方的传说。这里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传说尹喜为函谷关令时曾在这里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其后老子骑青牛而至,讲授《道德经》五千言,开道林之先河。此后终南山里待多隐士,许多历史名人如陶渊明,孙思邈,王重阳,吕洞宾等,均曾隐居于此。

只是没想到,原来大楚也有?

平安后知后觉的记起,如今的大楚其实跟他所生活过的那个时空,仍旧在同一个地球上啊。甚至春秋战国之前的历史,也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这里肯定也有老子的传说,有道德经,有道教。

所以终南山继续成为隐居之地,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原来是终南山。”平安说,“只是曾闻其名,竟不知道原来就在京城之外。”

说到这个,他忽然想起一个典故来。

唐朝时,书生卢藏用因为没有考取进士,便和哥哥卢征明隐居终南山。他通过此举而贤名遍传天下,后来果然被唐中宗请入朝中做官。自此以后,许多人都效仿卢藏,隐居在终南山上,但目的并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以求闻达。入李白杜甫这样的历史名人,也曾有过类似经历。

后来卢藏用的好友司马承祯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言:“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

司马承祯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

后世遂以终南捷径来比喻追求名利或达成目的的捷径,带有讽刺意义。如果真的要隐居的话,天下那么多的名山大川为何不去,偏偏要隐居在京城门口的终南山上?

不过,大楚显然并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典故,所以张东远对于山上隐居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