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127节(2 / 3)

加入书签

执和六部尚书之内所有人的利益!只不过其中礼部格外倒霉而已,因为他们的职权范围跟教育部重复了。

所以一看到这份计划书,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答应。

然而在看到教育部长的人选时,他又冷静下来了。

冯璋。

这个名字的分量有多重,皇帝是知道的。

他最让皇帝看重的,不是他的才德有多高。因为皇帝也很明白,有才有德的人,未必就适合做官。就像傅彦,皇帝只是想把他竖起来当个招牌。从前征召他,多半给的是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还有各种加封的大学士之类的清贵职位。

冯璋却不一样,他知交遍天下,桃李满天下,不少隐居的文人将他视作挚友,就连朝中不少大臣都跟他关系莫逆。最重要的是他早年做过官。

那还是先帝朝的时候,冯璋考中进士之后,外派做了一县县令,然后表现出了极为耀眼的政治才华。他每到一地几乎都能被当地百姓奉为父母青天,治下简直可称得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可惜的是,当时一位权臣忌惮他的才能,不遗余力的对他进行打压。当时还官卑职小的冯璋在政治倾轧中,不得不辞官回乡,将一腔抱负都倾注在了治学之上,教书育人。这才有了其后桃李满天下的大儒冯璋。

这样一个人,一旦他愿意入朝,所带来的好处几乎是难以估量的!

为此付出一个教育部长的职位,非常划算。甚至如果平安不提出这个计划的话,皇帝觉得,自己恐怕也必须要给他腾出个位置来。

而皇帝的这种反应,也在平安的预料之中。虽然心里还会有些顾忌,但皇帝不可能会拒绝这个结果,就只能接受自己的计划书。

这就是平安的算计:他对冯璋和傅彦提起自己的计划时,那两个人可能根本没想过,其实这个计划,皇帝根本丝毫不知情吧?而得到了两人的答复,他再反过来将计划书递给皇帝,这两人就成了筹码之中最重的一部分。

根本无法拒绝。

半晌,皇帝叹了一口气,抬头看向平安的眼神都不大和善了,“平安,你可是给朕出了个难题啊!”

“皇上圣明,一定会做出决断的。”平安连忙献上一记马屁。

皇帝哼了一声,倒也没有追究平安的意思。首先根据平安的说法,他是在见到这两位大儒之后,才突发奇想,要用这个还不成熟的计划来打动他们,没想到居然就成功了。

其次是因为这个代价,皇帝付得起。

皇帝之前虽然跟平安那样说了,但其实对这件事没有抱什么期望。结果平安还真就做成了,对于他这份聪明才智,皇帝其实是很喜欢的。既然喜欢,自然就会偏心。就算心里觉得平安胆子大了些,也并不以为意。

反正平安一心都是为朝廷、为自己办事,不是么?

成功说服皇帝之后,自然就是讨要旨意。不过平安打算让赵璨跟自己一起去终南山,也不能绕过皇帝。所以……还有比让赵璨去颁旨更好的办法吗?

一般来说,给朝臣的旨意,是由礼部或者翰林院派人宣旨。但是如果对方身份够高,比如宰辅一类,也会派遣重臣前往,以示皇帝的恩宠。

像冯璋和傅彦这个情况,本来派个重臣是很合适的。但是既然知道忠臣们很可能会对这两人的出现不满,皇帝就连旨意都不敢经过中书,又怎么可能让他们去颁旨?所以最好的选择,自然是让自己的儿子去。

而且还得是在朝堂站稳了脚跟,足够有脸面,将来可能承继大统的皇子。这样对方才会感念皇恩,而不是觉得自己被怠慢了。

所以赵璨没怎么花费力气,就成为了宣旨官。

去宣旨的当然不可能只有他们两个人,还有十分正式的仪仗队。一行人拿着圣旨前往终南山,先去了冯璋和傅彦那里,完事之后,在经过天机观时,赵璨又故作不经意的说打算进去上一炷香。

他开了口,别人还能说什么?自然只能跟上。

平安一进门就看到了秦浩然,他穿着道袍,带着冠,一本正经的站在门口知客。见到平安,便朝他眨了眨眼。结果一转头看到赵璨,整个人立刻目光呆滞仿佛被雷劈过一般。

他还记得,昨天平安眉目含情、面含笑意的说,“是我的意中人。”

意!中!人!

不要告诉他就是七皇子殿下!

之后寒暄的时候秦浩然反应总是慢半拍,让周围的人好生诧异。而他只是死死的盯着平安和赵璨,一脸茫然。

好在寒暄了两句之后,观主长春真人就迎了出来。

见到平安,长春真人便是一愣,然后立刻热情的握住他的手,“这位檀越与我道有缘,不知是否愿意入我门中,共参大道?”

平安嘴角抽了抽,说好的世外高人仙风道骨呢?

这一脸热情傻笑看上去像是走江湖的骗子的人是谁?

还有啊,他是经常在小说和电视剧里看到“这位施主与我佛有缘”这种说辞,什么时候道家也需要度化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