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195节(2 / 4)

加入书签

要去应对即将出现的困境,让赵璨怎么可能放心?

不过不管两人心里怎么想,也不管赵璨如何担忧,就在这个过程之中,暴风雨终于酝酿完毕,彻底爆发了出来。

最先出现的,是京城里的一则流言。

赵璨登基以来,推行的每一项政策都对百姓们很有好处。京城里的百姓原本就很乐于对政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加上朝廷并不禁止这种议论,所以如今茶楼酒肆之中,时常就会有人将赵璨狠狠夸奖一番,而且必然伴随着某某地的某某政策给百姓带来的好处作为实例佐证。

毕竟就算是皇帝也有几门穷亲戚,何况是京城的百姓呢?他们也有住在别处乃至乡下的百姓,而且往往消息灵通,经常打听到最新的进展,然后拿到茶楼酒肆之间去炫耀。

对于赵璨这位新皇,百姓们是十分敬慕且喜爱的,因为他表现得没有历代帝王那么高高在上,恰恰相反,他推行的政策,许多都往往切中了普通百姓的需要,好像他心里就知道百姓们缺少这个方面的东西似的。

这种亲切感,让百姓们对于赵璨的认同感十分之高,只看坊间提到他的频率就可见一斑。

不过,这样的声望有好处,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坏处的。

这一日,京城某个茶楼之中,在一帮茶客们纷纷开口夸赞当今皇帝时,却突然有人不合时宜的说出了与当下的氛围格格不入的话,“依我看,咱们这位陛下什么地方都好,就是那方面恐怕有些不足呢!”

这人是用一种调笑和神秘的口吻说出的这句话。

京城百姓的胆子是很大的,捕风捉影的能力更是一绝,上至宫廷将相,下至周围四邻,只要有八卦,就没有他们不敢说的。什么这个官员惧内,那个官员最宠爱的是一房小妾等等八卦,都是京城百姓最乐于传播的内容。就算是先帝当初也曾经被议论过,不知道他最喜爱的嫔妃是哪一位。

赵璨因为身上自带光环,所以百姓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议论他的私生活,毕竟其他方面的话题就已经足够他们说的了。而且百姓们有一种十分朴素的价值观,觉得对方做了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不好开口去说别人的不是了。

所以赵璨没有后宫这件事,并不是没有人注意到,只不过大家都十分避讳,不愿意去主动提起,因此这么几年来,倒也表现得十分和谐,仿佛这件事根本不存在。

但也不是人人都对皇帝有这样的敬畏之心,所以总会有愣头青说出这个话题,博人眼球。

当下百姓们盯着那人的视线仿佛都带着怒意,好像这个人说出这句话有多么十恶不赦似的。这人似乎也吓了一跳,仗着喝了几口酒,大着胆子道,“这么看着我做什么?难道我说的有错不成?陛下是个好皇帝,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我说的,总也是实情吧?”

他没有骂骂咧咧,也没有吵嘴的意图,而是努力解释,这就让其他人的怒气消散了许多。只是对此还是有些不快,只警告此人不要再说。谁知这时候,旁边却站出另外一个人来帮腔,“这位兄台所言甚是,我看诸位也不必这么急着警告他。你们以为这对陛下是好事么?”

中人转头去看他,却见这人一身青衫打扮,却是个书生模样。对于读书人,大家都是敬畏的,一时竟有些踟蹰起来。

最后有人叫道,“怎么不是?莫非要纵容这起小人随意议论陛下,才是好事?”

这青衫书生道,“诸位不闻民意,民谏之事乎?君王如有做的不当之处,若是在百姓之间引起议论,宫中的陛下得知之后,自然也会反省自身,进行修改。我大楚之所以不禁民间议论这些事,正是为此。所以陛下既然有不妥当之处,自然就要让人说出来。若是诸位一味以为是为了陛下好,不许众人谈论,对陛下反而未必是好事。”

“可是这种私事,与咱们有什么干系?陛下是个好皇帝也就够了。”又有人道。

青衫书生摇头道,“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此事事关重大,与在座的所有人都有关系,不过大家一时看不见罢了。”

这句话引起了所有人的好奇,便追问究竟此事跟众人有什么关系。那青衫书生倒也不再吊胃口,而是直接解释了一番。众人这才明白他的意思。

皇帝不娶妻,不生子,自然就没有后嗣,而对于帝王之家而言,皇嗣乃是国本,是帝位能够顺利的延续交接下去的重要保障。而如果皇帝迟迟没有继承人,就会导致国本动摇,大臣们会因为不能够确定将来的继承人是谁,而左右摇摆。而那些有心争夺的人,也会暗地里出力拉拢朝臣,希望为自己挣得这个机会。

这样一来,朝堂上很有可能陷入内乱之中。不管现在皇帝的政策有多么英明,一旦乱起来,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而且如果皇帝生下孩子,自然可以亲自教导,让他将如今这些政策延续下去。但如果换了个政见截然不同的新皇,为了降低前任对自己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将这些政策全部废除!

虽然青衫书生碍于种种缘故,不能说得这么清楚,只是含糊其辞的一语带过,但这些百姓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