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206节(2 / 4)

加入书签

政事的布政使各自掌管军政两方面的具体事务,必要的时候才接受巡抚衙门的节制。

说起来,这种制度跟平安要弄出来的军政分离隐隐有些相似,算是个浓缩的小朝廷。

但是如果平安这里成功了的话,这种平衡,反而会被打破了。毕竟如果军队直属军事堂管辖,那么巡抚究竟还有没有节制军队的能力?如果没有,那么巡抚本身的职能出现缺陷,没有他的节制,很有可能会出现贻误政事军情的情况。毕竟文武之间的沟通始终不那么顺畅。

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巡抚的职权范围就跟下面的布政使完全重合了,这个职位也就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巡抚是正二品的大员,除了京畿路之外,其他五路各有一个,对于文臣来说,这是一片很大的势力,就这么被撤销掉,他们是绝对不可能会赞同的。

原本单独成立军事堂这种做法,就很有可能导致文官的不满和反对。毕竟对他们来说,原本朝廷上军国重事全都是由他们来决定,然而现在,毫无疑问必须要分一半给武将。

权力的蛋糕是有数的,分出去的越多,自己能留下的便越少。

何况还没等看到权力被分出去,自己这边就被剪除掉了那么重要的一片羽翼?这个情况如果处理不好,恐怕会引起朝堂动荡。

赵璨将自己的担忧一一说出来,平安听过之后,也不由沉默了片刻,然后才道,“改革总是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失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一点我也没有办法。”

说实话,文官集团可能会是这场改革之中,损失最大的。因为他们正是现在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既得利益者要维护现如今的统治,而反抗者想要建立另外的秩序。

所以说,不管他们如何避免,但总之走到这一步,就不可能再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这件事情了。

所以他们没有别的取巧的路可以走,只能强硬的去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反对和抵抗,也就只有强压下去了。好在赵璨本人在朝堂上的声望很高,能够压制住很大一部分人。

“至于其他的,”平安微笑着道,“军事堂想要成立,将领们总不可能白白得了好处,就将这件事交给他们去解决吧。”

面对这种斗争,自己下场是最愚蠢的做法,让下面的人去争斗,而自己保持着上位者的矜持,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些帮助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政事堂和军事堂之间,从一开始就充满火药味,将来才不会有联合在一起的一天。

所以在两人商量完毕之后,没有急着将这个新政宣布出来,而是由赵璨先将几位在军中威望素重的老将召集过来,将这件事告诉他们。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们应该也会是军事堂的第一届成员,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准备了。

这几位老将都是已经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原本只是在家颐养天年,大概只有逗弄儿孙的时候,才会提一提自己的当年勇。却没想到倏忽之间喜从天降,竟然有了重新为国出力的机会。而且还是这种能够大大改善武将和军人地位的好事!

反正他们年纪大了,本来也没有什么指望,所以现在也就没什么不能豁出去的,得知这件事之后,便立刻投入其中,开始准备应对。

同时,武学那边也对之前的学员进行了一下串联,毕竟这件事要现在内部达成统一的一件,再去一致对外。

等到万事俱备之后,赵璨才将几位宰相请来,对他们说了这件事。

这一次他没有直接在早朝的时候毫无预兆的公布这个政策,是因为赵璨很清楚,如果不能得到政事堂的支持,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到时候文官们一怒之下,联合起来死谏也不是没可能。而那是他绝对不想看到的事。

所以他只能先跟几位大人通个气。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后面自然就会容易很多。

为了避免他们反弹得太厉害,赵璨还没有将计划和盘托出,而是只说了成立军事堂这件事。至于巡抚很可能会被撸下来这件事,如果他们不能发现,那就等到时候再说吧。

事情也没有出乎赵璨的预料,几位大臣都反对得十分厉害。

“陛下,以文制武,这是祖宗规矩!为何要如此规定,陛下想必心里有数,又岂能擅自更改?!”郑文远第一个站出来道。

他是个从头到尾的守旧派,对于一切新政都不支持。但是之前赵璨做的事情,多少还有点谱,他就算反对,也拧不过其他人。可是现在这件事,在郑文远看来,就有些过于荒谬了。

让那帮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爬上来跟自己平起平坐?开什么玩笑!

文人一向自视甚高,千百年来对读书人的尊崇,更是让这种骨子里的清高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将脸面和名声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对他们来说,自己才是这朝廷的肱股栋梁,那些武将们不过是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蛮子,其他什么都不懂。

所以有什么资格跟自己平起平坐?

“郑卿,除三皇五帝之外,其他的规矩,无非也都是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