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节(2 / 4)

加入书签

斜眼过去。两人眉来眼去的好不热闹。不过这也不怪谢清溪,实在她年纪还小又格外的活泼,萧氏极少带她到别人府上做客。不过因着不带她去,就连其它三个姐姐也就不好带了。

所以她长这么大除了自家的三个姐妹外,在这苏州府里竟是只有一个相熟的姑娘。

沈宝珠。

当年的拐卖案可算是轰动江南的大案,光是苏州府内被拐卖的孩童便有几十人之多,而其中甚至还包括了苏州知府的嫡女。而谢清溪等人更是在沈家别院被找到的,当时愤怒的民众险些包围沈府。

可好在沈秀明此人实在是个人才,他这样富甲一方的豪富,银子里头怎么可能没沾上血腥。但这场拐卖案却也实在同他无关,他自觉冤枉边竭力配合谢树元办案。

最后终于迁出了沈府里头的,沈家当家主母张氏出身扬州商贾人家,娘家在扬州也算是有脸面的大商户。可自从张氏的父亲去了之后,家业就落到了两个弟弟手上,结果这两个皆无其父的经商头脑,反倒是学得十成十的纨绔做派。

今个花几千两捧个青楼里的头牌,明个与别人斗富,十几两一匹的布料当成地毯用,反正是花样百出。张氏虽是个有些手段的,可她如今嫁到了苏州,便是写信过去责骂两个弟弟,那两人也只当不知道罢了。

不过三四年,张家这偌大的家业就被败光了。张氏自然不能看着自个的弟弟亲娘流落街头,所以便用自个手里的贴己银子补贴他们。可这两个败家子不仅不知道迷途知返,还随意地花费姐姐的钱。

一个张家都能被他们败光,张氏当初出嫁的银子便是再多,也禁不住这两人的挥霍。后来张氏禁不住老娘的哀求,瞧瞧挪了一笔公中的银子出去放利子钱,谁知竟是沈宝珠的亲娘知道了。

沈宝珠的亲娘饶氏乃是扬州瘦马出身,那模样自是不用说,再加上她颇有些手段。所以在这沈家后宅她也是极受宠的,因着商户人家的嫡庶之别倒也没官宦人家看的那般重,所以沈宝珠这位娘在沈府便是连张氏都不怵的。

若想人不不知,除非己莫为。张氏私挪了公中的银子在外放印子钱的事情,不知怎么就被饶氏知道了,竟还拿到了证据。这私吞夫家财务,可是犯了七出的。张家如今都已经败了,这会子张氏自然是要极力抱住沈夫人的位置。

这饶氏往日在沈夫人手底下吃了无数的亏,她自知自己便是再受宠,碍着她扬州瘦马的出身也当不上沈夫人。因此便打算着将沈夫人拿捏在手里,日日让她也尝尝这受尽□□的滋味。

结果,张氏受了一段时间的威胁后,实在是忍不住了。她便找了自个母亲来商议,最后便定下这毒计,找人假装是人贩子拐走饶氏的独生女沈宝珠,这样便可要回饶氏手中的证据。

可这绑架可是流放的大罪,寻常人自然是不敢干的。张氏的两个弟弟倒是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认识,谁知竟是一下子惹上了这惊天的官司。他们起先也并不知自己这朋友便是拐卖孩童团伙的头子,只当他是道上有些关系,身后又有好些个弟兄,便将这事委托与他。

谁知这伙人干脆便占了这沈家的宅子,干起了拐卖孩童的勾当。寻常孩子被拐卖了,任谁能想到这些孩子竟是藏在沈大善人的别院里头。所以那些日子,苏州拐卖孩童案发生的格外频繁。

要不是那些人贪得无厌,见谢清溪实在玉雪可爱,便想着将她拐到扬州卖了,这等的模样,少说也值好几百两银子呢,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后头沈秀明得知这事竟是同自己的夫人与妻弟有关,当即被气的险些昏倒。不过他也确实是个有胆有谋的人,再得知这件事后,也不推卸责任,只说是自己没有管好夫人和家族中人。

他不仅花大价钱配合官府将被拐卖孩童找回来,而且每个孩童被找回后,都是由他亲自送回,每家还额外得了一百两的银子。

待此案开审的时候,沈秀明还亲自为张氏求情,说她是一心糊涂遭人蒙蔽,才犯下如今的大错,只望能看在她只是从犯的份上,额外留情。

这等有情有义的丈夫,别说是苏州府了,就连全天下都难找了。一时间,苏州城内纷纷攘攘讨论的,都是这位有情有义的沈大善人。而所有善良又喜欢跟风的百姓,全然忘记了数月前,众人大骂沈秀明伪善的事情。

后来张氏在牢中畏罪自杀,谢树元额外开恩允许沈秀明将遗体带回。沈秀明更是未曾嫌弃她乃是戴罪之身,全家都为她披麻戴孝,最后还被葬入了沈家祖坟中。

再往后沈家在苏州府的声势不仅没将,反而越发地兴盛,如今沈家商贾的称呼前头已然添了一个皇字。

这商户和皇商之间可不单单是一个字的差别,这中间可有太多不可言说的利害关系。

而沈家之所以能成为皇商,只怕这当中还真有她亲爹的功劳。而当她再回头看沈秀明当年在拐卖案中的一系列作为时,只觉得分外熟悉。直到她有一日听沈嬷嬷略唠叨了几句京城往事后,才注意到,沈秀明在此案中表现的有情有义,可是与她祖父在江家被流放后的表现一模一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