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6节(2 / 3)

加入书签

,如果做不到就继续谈下去。

寸步不能让。

有洛河长公主在旁边坐镇,大狄的使臣愣是没敢把求娶嫡公主的话说出来。

还是他们昨晚商议时其中一人提起的,“若是那位嫡公主和洛河长公主……在某些地方相似呢。”

未尽之语但谁都听得出来是什么意思。

有人道,“听说大熙只有一位嫡出公主,就是洛河长公主的亲侄女。”

他们也不敢保证那位嫡公主是否有受洛河长公主的印象,若是学到了几分,哪怕大熙就是舍得让她和亲,他们也不敢要啊,谁知道会不会在大狄经营谋划多年,到头来就把大狄弄成了大熙的附属。

谁也不敢担这个万一,所以连夜给王传了信。

最后大狄王给使臣的话是,取消求娶嫡公主,继续和谈。

宣隆三年,大熙与大狄缔结历城之盟,此盟约定下了两国七十年内互不犯边,也带来了许久的和平。

……

南海岸边,数十艘巨大的海船扬帆,

早在庆明年间,就有开通海路,建立商队,但如今这个规模宏伟的船队却不是任何一个商队可以相比的,因为它是由朝廷组建,出使海外各国。

而主持船队的人则是当今圣上的姑姑,洛河长公主殿下。

虽然海船制造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风险,皇帝赵澜亦不愿意让他最信重的洛河姑姑有生命之危。奈何出海这事是赵歆早就惦念的了。

不然这些年她也不会在朝堂上大力推动开通海上商旅之路,建造海船工厂了。

大熙的地方她都走遍了,附近的几个国家包括大狄光出使就出使好几回了,赵歆早就没兴趣了。

而定下此事,不仅是因为赵歆的强烈意愿,还因为论地位,赵歆哪怕是与那些海外之国的君王平起平坐也无妨,论能力,洛河长公主精通的语言,学习语言的天赋,连鸿胪寺官员都自愧不如。

完全足以担当此重任。

皇帝赵澜也只能泪眼汪汪地看着他的洛河姑姑远去了。

“出海。”船头一枣红色官服的年轻官员高声道。

此波澜壮阔之景足以载入史册。

赵澜放下奏折,望向窗外的雪,“今年的雪落的正是时候,看来是个丰年啊。”

“陛下说的正是啊。”旁边候着的内侍笑着回道。

赵澜忍不住问道,“长公主的船队还没有消息么?”

“怕是还要一段时日。”长公主的船队才走了两个月呢,寻常海上商旅一来一回都要半载的时间,哪有这么快,当然这样的话,内侍是不会直说出来的。

“长公主喜好出游,平日在外也是一年半载,陛下不用太过牵挂。”

赵澜笑道,“你说的也对。”只是这回没想到洛河姑姑去那么远的地方,都离开了大熙。

内侍注意到他神色怅惘,适当地道,“陛下批阅奏折也累了,皇后准备了鹧鸪汤,要尝尝吗?”

赵澜点了点头,“拿上来吧。”

后殿里出来一个捧着托盘的内侍,托盘放着一个青花瓷盅,还有白玉小碗和雕花的玉勺。

鹧鸪汤温度刚好,适宜入胃,赵澜饮下一碗,浑身也暖洋洋的。

皇后姓程,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和祖父都是有名的大儒,她本人也聪慧

还记得他当初选太子妃时,嘉阳公主和庆芳公主都来凑热闹,皇后私下打趣问起他喜欢什么样的姑娘时,他却忍不住道,“若是洛河姑姑有女儿就好了。”

那他一定会对她很好的。

那都是年少时的不懂事了。

洛河姑姑一生洒脱淡然,却于男女欢爱却不甚上心,赵澜也曾想过,要不要送洛河姑姑几个姿容秀丽出色的男宠,但想来想起,又觉得那些供人玩乐的男宠实在配不上她。

反倒玷污了洛河姑姑的清贵。

宣隆十五年,长公主薨,举国悲戚,

葬礼仅次于帝王,加封镇国。

民国万人迷

十二月初五,

谁都知道, 今天是颜老板登台的日子, 全上海的达官显贵砸钱走关系也要弄来一张戏票,

戏班后台, 一人描眉画红妆,

9526忍不住忘记自己是个系统,它的宿主是个任务者了,好像每次穿越的主线都是神奇的发展, 任务也不是重心了。

果然, 它家宿主是最特别的。

待到锣鼓声起, 万众期待的登台,

台上人光是一颦一笑,演的风流模样却足以倾倒众生,

若是愿意往台下看一眼,怕是都能让人忘乎所以。

可惜戏台离最近的观众座位也有三四米之远,这在其他的戏班也是未有的,不过在这里却也没人敢说什么。

戏楼里面温暖如春,

外面却飘着雪, 虽说是南方, 但雪落到檐上地上, 丝丝化成了水, 这沁冷的湿气也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