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8节(2 / 3)

加入书签

桃报李,趁着这次回娘家的机会劝说母亲朱氏,让她不要在子嗣的事上给二嫂那么多压力,二嫂的忧愁都快写在脸上了,要是被镇武侯府的人见了,还要以为受了磋磨呢。

“且不说二哥二嫂都还年轻,大哥大嫂都给陈家添了两个孙子了,母亲难道还缺饴儿弄孙之乐吗?”陈妙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道。

朱氏有些讪讪,“我这不是怕你二哥无后么?”

她又不满道,“你光顾着你二嫂了,和女婿成婚也有三四年了,才彻儿一个儿子。”

朱氏觉得自己有理,振振有词道,“女婿的官越做越高,我出去交际,谁都说女婿得陛下信重,我是怕他万一纳妾了,你也得多几个儿子傍身才行。”

这些年朱氏日子过得不错,儿女各自嫁娶都好,谁不夸她福气好,就连陈父平日也少有反对她的决定,同样也没那么容易听得进话了。

陈妙盈有些头疼,但还是耐着性子劝朱氏道,“夫君是有大志向的,不在这些小事上?”她努力做一个贤内助,就是为了增加在夫君心中的地位,又何必怕别的女子来争。

朱氏在许多事上眼皮子浅,又不知轻重的,陈妙盈这次回娘家劝了母亲好一通,也不知道她听进去没,但好在赐婚的事有了眉目。

是萧昭仪促成的这桩赐婚。

除了宫里的事,安国公府的事虽然难查了些,但还是打听到了。

安国公世子容貌端庄,也不是庸碌无为的人,在外面风评也不错,但近日却闹出了一桩事,他养了个外室,而且是打定主意要娶进来的,还坚持娶为正室,为这事和府里闹得不可开交。

安国公是个有手腕的,不仅把儿子打了个半死,还压下了这桩事,所以外面没有透出半点风声来。

这还是镇武侯府的人查到的,唐宛月是唐家的掌上明珠,她求的事,镇武侯府的人自然用心。

安国公世子硬气得说宁死也要娶,国公爷都打算换个世子了,反正他嫡子不止这一个,还没等世子先妥协,还是国公先做决断,就先出了这么一档子事。

安国公府接到圣旨赐婚时,也是摸不着头脑的,世子闹出这种事来,没摆平好他们哪里敢谈婚事啊,否则不是结亲而是结仇了。

国公府的人也心虚的很,不然不会赐婚圣旨都下了几日,也没主动和韩家人说这事。

毕竟这事传出去,也有损国公府的名声。

在听完这些事后,韩瑾瑜脸色就一直都是黑的,对方既不是他心目中小妹的良配,又得了圣上亲旨赐婚,轻易不能改,实在令人糟心的很。

——————

既然知道这么糟心,就更不能让小妹嫁过去了。

韩瑾瑜当即入宫求见。

皇帝还以为韩爱卿是来谢恩的,韩瑾瑜请陛下屏退左右后,说了安国公世子置养外室的事,

皇帝脸色顿时有些尴尬,谁能想抱着好心做媒,结果是乱点鸳鸯谱呢。

韩瑾瑜深吸了一口气,试探道,“不知陛下为何会想起为臣妹赐婚?”

皇帝倒也没瞒他,“是萧昭仪提议的,爱卿立功,朕还愁着找不到机会赏赐韩爱卿。”

韩瑾瑜若有所思。

但皇帝随即又道,“爱妃久居后宫,想来也不知道那安国公世子竟是这样的人,是朕一时冲动了。”

皇帝自顾自地作了解释,被爱妃说着说着,晕乎乎的就下了圣旨了,早知道就先跟韩爱卿商量商量了,皇帝心中叹息。

非但没有赐恩,倒是给韩家添了麻烦,性格本就宽厚的天子对韩瑾瑜也存了些愧疚。

再回到这桩赐婚上,皇帝倒是和安国公动了一个念头,要不换一个世子,但回忆起安国公的嫡次子也才八岁,年龄不相合,也不好谈论婚配。

皇帝到底是皇帝,哪怕脾气再好,耳根子再软,也知道这圣旨已下,岂有收回的道理,只能日后为这桩赐婚多多补偿了。

“安国公世子做事实在有些不像话,朕回头定让安国公好好管教,不让韩爱卿的妹妹受委屈。”

皇帝都这么说了,韩瑾瑜又能如何,皇帝哪怕再信任倚重他,也没到收回旨意的这个份上。

韩瑾瑜离开皇宫后,面露沉思,他不知道是哪里惹上了这位正得圣宠的萧昭仪。

他当然不会觉得萧昭仪是真不知情,向陛下进言赐婚,还提出了安国公世子这么一个看似金玉其外实则败絮其中的人选。

关于这位萧昭仪,韩瑾瑜所知的,也就是宫女出身,颇得圣上宠爱。

按理说,一个在后宫,一个在前朝,又能有什么交集呢。

玉衡宫,

萧昭仪对镜梳妆,听着宫人禀报韩侍郎和陛下在宫中说了好一阵子话,似乎是为赐婚的事。

她眉眼弯弯,似是十分满意。

安国公夫人是皇后的表妹,不久前就曾进宫拜见皇后,为的就是世子的事。

当然她说不知情,陛下也会相信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