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7节(2 / 3)

加入书签

物件摆设一眼便看出了死者是左撇子,以此为证据推翻了意外死亡,而是他杀,最后查明是死者弟弟将人推入水中,偏爱幼子的父母不惜伪造假象想要蒙骗官府,结果自然是三人都被下狱。

那件富户盗窃案更是简单,单单从掉落在角落的散碎珍珠颜色,就查出了犯人是在厨房帮佣。

整个过程不到半个小时,连事主都没想到破得这么快。

萧寺正当时说道,“名贵的珍珠时,一定要手帕拿或包着,因为若不用的话,会使珍珠碰到手上的油渍,使珍珠表面光泽消失得更快。”

曾随行的官吏向董少卿绘声绘色讲述道。

董少卿沉声道,“这几处地方命人记下,交给我。”

日后遇到案件,说不定也能派上用场。

除了一些新奇卓有成效的技巧方法,从案卷中,董少卿还看出萧嘉树此人极为细心,见微知著,思维敏捷甚于常人,仅凭犯人家属衣着上的细节,就能查出昨晚去了何处,找到案件中的重要证据。

这让董云更加放心地将多的案子交到萧嘉树手上,大理寺就没有缺过案子过,不仅是京城及其附近州县,还有常有天下各地的重案,常常还要抽调人手外出,人手再多也是不够的。

连在科技发达的现代,许多非重大案子的警力还犹有不足,何况是在这个单靠人力的时代。

萧函与大理寺第一次接触的涉及镇武侯府的案子,她虽然有随行陪同,但不像现在,时机身份都合适,可以尽情施为,主导案件。

萧函连破数案,这其中有小如盗窃,大到杀人,都让她在大理寺内声名鹊起,而且名声有往外扩散的迹象。萧函依旧如故,认认真真看经手的每件案子,外出勘验现场,查访追踪疑犯。

无论在哪里,能力都是值得令人敬重的,尽管可能会有人因为萧嘉树来到大理寺没多久就深受少卿大人看重,心生不满嫉妒,但谁让萧嘉树不仅破案神速,而且不吝惜教授自己查案断案中的方法技巧。

比如不同案件中自杀和他杀的区别,通过足迹判断身高,以牙齿看出大致年龄等等。

这些东西连大字不识的衙役都能学会,却又十分实用有效,连带着许多小案子的破案速度都快了许多。这些看起来累赘琐碎小案子虽无法上达天听,也不被朝中高位的人关注,但却令董少卿很欣慰。

大理寺在京城民间的名声也好了许多。

董少卿对萧嘉树的才能也有些眼馋,但以她现在的表现,独当一面审案都够了,要是为了学会这些东西将人带在身边,不免有些浪费,只让人记下每次案件过程笔记。

————

萧嘉树那日说的话,在韩瑾瑜心中停留了很久,但萧嘉树入大理寺后,就没有碰面的机会,韩瑾瑜也没有什么心思关注。

但没想过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又再次听到了萧嘉树的名声。

本朝第一个六元及第的状元,韩瑾瑜当年也是在做了不少实事政绩后,才渐渐淡化这些光环。

要想盖过一个大的名头,只能用更大的名声。

萧嘉树做的比他还要成功。

坊间的百姓不像大理寺内的官吏,会了解知晓查案中的技巧方法,在他们看来,还只是个唇红齿白,面如冠玉翩翩少年郎的萧大人,只看了一眼,问了几句话,就找出了真凶。

因着许多案子都是京城和附近州县发生的,不少人亲眼目睹办案过程,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传来传去,竟成了大理寺的萧大人天生一双慧目,能辨忠奸善恶,任什么样的人,只要是犯了事,都能被萧大人看出来。

至于年纪轻轻什么的,在有天赋异禀这样的说辞面前都算不得什么了。

信的人还挺多的。

“这不会是真的吧。”这日董少卿还盯着萧嘉树看了半天。

倒是一双俊俏明亮的眼睛。

萧函无奈道,“少卿大人说笑了。”

“前几日不还有犯人一见你就招供了,都不用上刑的。”董少卿可是听底下人详细说了,本来还只是外面传天生慧眼的事,现在连大理寺的官吏都有些信了。

要不然怎么一见到萧寺正就坦白了,而还有个坦白得不完全,都被萧嘉树看出来。当时记录文书的官吏都惊呆了。

董少卿饶有兴致道,“不是传说还有神兽獬豸,能通人言,辨别忠奸曲直。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

见顶头上司越说越起劲,萧函嘴角微抽了抽。

除非是穷凶极恶之徒,否则一般的案子,犯人又是普通百姓,心理素质都没那么好。说话技巧得到,又掌握了不少线索,自然容易突破心理防线。

在现代简单的原理,放在古代多是信鬼神的百姓中,就显得神乎其神了。

萧函用董少卿能够理解的方式简单解释其中道理。

他们平时审案其实也有这些经验,只是没有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