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1章(1 / 2)

加入书签

春华、平大尽管是东国最顶尖的高校,然而也仅仅只是两所大学而已。它们每年的毕业生,本科与研究生加起来,也就将将接近万人。

假如真有那么一个弱国穷国,拼了老命不要,全体人民吃糠咽菜还不惜欠一屁股外债,投入所有资源搞了这两所学校,每年也仅仅能培养出不到一万名毕业生。

但是这样的人才,有多少会愿意留在这样的国家呢?假如因为种种原因,其中大部分跑到海外发达国家去另谋高就,该国的所有投入就等于打了水漂。

个人行为不做评价,但这种事情的性质,实际上是对该国的财政收入、家庭财富、社会资源的一场洗劫。有些国家,就希望维系与固化这样的国际等级秩序。

有鉴于此,华真行要在几里国建立的高等教育体系,绝不能陷入这种模式。

这些都是将来的计划,眼下的现实状况就是,华真行挖不动春华的校友,包括尚在学习以及即将毕业的校友。

像春华博士王丰收、平大硕士司马值这种人,在几里国堪称凤毛麟角,加入新联盟各有其独特的原因。

其实王丰收早说过会有这种结果了,华真行却不信邪,总想自己试试,结果还是如此。至少暂时改变不了现实,哪怕他修为已突破也办不到,总不能搞绑架吧?

现实给华真行上了一课,他想做的事也会遭遇挫败。

华真行可能挖走个别几人,但想成批挖春华校友显然不行,所以他也得另辟蹊径。

眼光干嘛只盯着春华校园呢?外面满大街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干嘛只想着把人才直接挖到几里国呢,让他们在东国工作不也是一样吗?

成立房关发展集团是就是华真行更现实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以房关集团的名义,公开招聘员工。待遇可以尽量好一些,工作地点就在东国,入职后参与各种与几里国有关的培训。

第二步是等这批员工正式转正后,很多人都需要负责几里国方面的业务,随着业务的深入,创造适当的机会派他们去几里国出差,时间可长可短。

第三步,就是遵循自愿的原则,把一部分人调派到几里国去工作。

并不是所有人最终都要调到几里国,房关集团在东国也需要工作人员,但计划招聘的人数会源源不断,始终超过在东国境内需要的员工数。

他们首先在东国工作,负责东国方面在几里国的合作项目,业务专长与工作生活都与几里国那边的项目深度绑定,业务上手后去几里国出差则必不可少。

假如有人愿意调派到几里国那边工作,欢想实业也会尽最大程度的解决后顾之忧,有一系列的配套计划。

对于“高端”人才,住房免费给,比如二层联排小楼带前后院,可以前院植修竹、后院种大葱,雅俗共赏。还可以把家属也接过去,配偶安排工作、子女安排上学等。

有人最终不想入籍也没有关系,就保留东国公民身份好了……

、失落的老牛

华真行一点都不挑剔,连春光宴的服务员小姚都看上了,几里国尤其是欢想特邦,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且是东国语人才。

曼曼前段时间定购了六十面多媒体会议大屏,还引起了陆少得的注意。其中三十面大屏要送到非索港去安装,另外三十面留在了东国境内,就是给房关集团准备的。

几里国要推行公民教育计划,教舍问题好解决,缺的是师资力量。几里国境内没有师范大学,核心问题是缺培训那些老师的老师。

想聘请那么多老师直接去几里国,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但东国境内还有一个特殊情况,社会上有大量的各学科老师,包括离退休老师和离职老师。

两年前,东国的教育领域颁布了新政策,关闭了校外学科教育培训补习班。大量的教培机构关门,很多培训补习老师也另谋职业,这对几里国来说可是一个宝藏啊。

房关集团将专门成立一个科教研究部,就是招聘这样一批老师,首先让他们在东国搞教研,并通过远程手段培养几里国国内的师资队伍,适当的时候再把一部分人派过去。

这个部门的业务,前期可以让尚在国内的郎校民亲自来抓,郎校民也有在在几里国教育系统的工作经验。

房关集团还有后勤支援部,下设的安保处、物管处、餐饮处,其业务华真行打算交给陈伟沪负责。

其中的安保处,将负责招揽与警方、军方有关的人才,并吸纳大批刚刚退伍、转业的东国军人。

华真行瞄准的,是一线野战部队的转业军人,以及各领域的技术兵种。此事李敬直早就和他打过招呼,到现在才得以落实。

解决退伍及转业军人的自谋就业问题,还能争取到东国的优惠政策呢。

通常东国各公司的安保部门,职能顶多是负责监控与门禁、指挥停车啥的。而华真行招这些人显然不仅是干这些事的,将来都要以各种名义调岗发挥更大的作用。

至于杨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