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6节(1 / 3)

加入书签

果然,这大臣一开口,便是再一次恳请老皇帝设立新太子。

算起来,韩彻穿越过来十年,这官也做了十年,还是第一次站到这朝上来议事。结果就瞧见了一出,朝臣们为太子之位争斗激烈的场景。

哪怕老皇帝已经表露出明显的不高兴,可依旧还是又站出来好几位大臣,都做这般的恳求。

这些大臣们为逼迫老皇帝尽快设立出新的太子,那口齿可比刚才对韩彻提出的政令表达反对意见时,要来得厉害多了。

说到底,就棉花推广一事来说,朝廷其实早就已经商议完毕,问题就只在于推广时的具体操作。再者这事也早就商议好交由韩彻负责,他所提出来的政令也确实不错,朝臣们也就没必要多争议。

但太子之位不同,这干系到整个家族将来的利益荣辱,还有朝堂将来的政/治/局面,必然是凶残又激烈的。

这些朝臣们可谓是从传承礼法,再到朝堂和百姓,逐一列举了设立新太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双方为各自拥护的对象,是全力以赴的在举荐。对另一党派所提议的人选,也是极力提出反对意见。

昌王一党秉持着“贱妨贵”的观点,认为出生低贱的妨害出生高贵的是会发生祸乱。因为若是“唯才是举”,那么岂非是在鼓励子嗣争夺相残?(1)

尤其是在一国之君的择选上,一旦出现争夺便会更为凶残。

时下一直便很是讲究子以母贵,昌王生母身份比颖王生母高贵,所以就应该立昌王。

颖王一党便从“长子论”去反驳,在二人都不是嫡子的情况下,作为长子的颖王在继承制度上,排列本就是在昌王的前面。

太子亡故这么久,还迟迟不肯立新太子的老皇帝,就注定要一直被朝臣们折腾烦扰。

最后这场朝会,还是以老皇帝身体不适为由才解散。

相比较老皇帝和这些为着巨大利益在激烈争执的朝臣们,韩彻就整得好似一个看客一般。毕竟太子一党基本已经没了希望,对于颖王和昌王这两党,韩彻跟哪派又都未曾交往过。

为了让来年棉花推广不出意外,韩彻接下来也投入到忙碌的公务当中去。

好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和参与农业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本就是韩彻作为曾经的农科技术人员最擅长的部分。这几年安南和柏州的任职,也让韩彻对时下的政府管理和民生状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期间,韩彻还把棉花种植技术做成劝农种棉的书籍。书籍里面还针对棉花的各个生长周期还有相关技术要点,附上相对应的图画描述。

这本劝棉书一出来,就在户部司这边共同参与棉花推广一事的官员里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因为书里面的图画描述之详细,哪怕是不识字的农户,参考上面的图画,再借助自己多年的种地经验,基本就能按部就班的独自完成整个棉花的种植。

除了劝棉书,韩彻还就棉花的整个加工步骤,做了一本相关技术的书籍。里面从最开始的轧棉,再到纺纱,以及织造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并且还附赠上了相对应的机器详细制作图。

比如说轧棉,也就是给棉花脱籽。书中就有小家庭可用的搅车,在轧棉时,可一人手足并用完成整个操作,适合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独立生产时使用。(2)

柏州目前家家户户用得最多的,便是这种三足搅车。

这下子户部司众人皆都欢喜起来,争相抢着传阅。要知晓只需把这两本书籍扩印,再交由当地官府去对百姓做教导,便等于棉花推广一事中最为艰难的部分得以解决大半。

棉花最终推广的越成功,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有利的事,于是相对的,众人对韩彻的态度也变得热情多了。

在农历的十一月初,北直隶各地的官府,最先下发出朝廷推广棉花种植的政令。

不消数日,消息便彻底传播了出去。

“官府当真要给我们发棉花种子?”

听闻到这一消息的京郊百姓们,俱是为之欢喜,又只觉得难以置信。

因为靠近京城,对于棉花这种新型的织物原料,附近这一片的百姓早就有所听闻,更是有不少人曾动心。奈何棉花作价昂贵,使得棉籽价钱也不便宜,又哪里是他们这种寻常百姓想种植,就能轻易种植得起的作物。

“是呢!听说这事就是那位韩状元郎在负责的。官府还言道若是栽种不成,就付给我们田租和劳酬。若是栽种成功,我们还能选择按葛麻去缴纳赋税。”

这十年里,韩彻虽然一直被朝廷外放。中途更是只有四年前刚从安南调回时,在京城短暂的待过一段时间。

但因着白糖,藕粉,棉花等作物在全国的广泛推广,使得他的名声也被传播了出去。

“还有那什么轧棉机,纺纱车就跟之前的飞梭织布机一样,都会一并教授于我们。对了,这两样机子也是那位韩状元郎找工匠研制出来的,听说柏州那边的百姓家家户户都有在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