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3节(1 / 3)

加入书签

就使得光是这部分所导致的损耗,在整个运输途中竟然高达到两成。

不过对于这些,韩彻此时就也只是皱了皱眉,暂时却什么话都没说。

毕竟对于时下漕运这一块,韩彻才刚做实际的接触。之前他所了解的基本还全都是数据上所查询,或者是朝臣们在朝堂上议事时所阐述出来的。

漕运又事关重大,在实际考察未全面到位之前,哪怕心里已经有了想法和相对应的改进点,韩彻此时也不会轻易就下达政令的。

因着韩彻一直都未做表态,随行官员摸不透他的想法,这会也只好按照韩彻的吩咐,继续带着他一路巡查下去。

接下来韩彻在含州常平仓巡查时,仓库里所存储的粮食因着前不久调拨了大半去了京城,账面上目前所登记的粮食数量就不多。

随行官员就还告知韩彻,这段时间所购入的粮价也因为京城和北直隶等地之前的严重缺粮,比之往年要略高一些。

韩彻也依旧没说什么,只是默默的将历年来所登记在册的,含州常平仓所购入和抛售的粮价全都记了下来。

待到巡视完常平仓后,坐到马车上的韩彻让韩老三在车上快速研磨好墨水,把刚才所看的数字再记录到纸上。

“大人,可是这粮价有何问题?”韩老三在一旁压低了嗓音,一脸严肃的问道。

“没有,只是记一下,以防忘记。”韩彻本来正想着事呢,结果一下子就被韩老三这模样给逗笑了。

“哦,好吧。”韩老三表情还怪失望的。

韩彻在记录好数据后,也默默的在心里长叹了一口气。

事实上,这些地方官员能直接拿出来给韩彻看的账册,基本上是不可能会存在什么太大问题的。

当然,这也并非说明它真的就没有问题了。

别的不说,单只说作为产粮大区,含州近两年的粮食作价竟只比京城略低一点点。

说到底,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里面的事务全都交由各地方官员全权做主,以时下这种不便利的交通和闭塞的信息,地方上每年的粮价,朝廷根本做不到掌控和了解。

如此一来,这些账册上的一干明细,可不就全都是地方官员想怎么写就怎么去写了。就连此时韩彻察觉到里面的数字不对劲,面对这些过往的数据除了先私下偷偷记录,暂时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韩彻作为使职官,手中的权力即便再大,如果真要给对方定罪,最起码也得拿出相应的证据。

既然这时什么都做不了,韩彻此时就什么都不会去说。

很快含州这边的巡查工作也已经完成,韩彻带着韩老三和一干工作组,打算乘坐船只去往下一处。

临走这一日,周刺史还特意腾出时间来给韩彻送行。

说起来这些时日有关于韩彻在含州时的所作所为,别看周刺史后面一直未曾露面,却也如数被人汇报进了刺史府。

比起来时的热情,周刺史在送别时的态度显得真诚了些。倒也能够理解,韩彻作为朝廷特派的使职官,权力这么大,所负责的又是地方上一定会出问题的事务,真要被他抓到什么东西,那可就不是小事了。

“韩大人一路顺畅。”瞧着船只即将开动,周刺史诚恳言道。

“多谢周大人相送。”对方如此,别管心里是怎么想的,韩彻面上也回以同样的真诚。

松州

船只很快行驶起来,开始沿着运河一路南下。

过去他们出行全是行走的陆道,就是当初离开安南时,也是从石桥上面通过的。算起来,这还是韩彻自穿越后,第一次乘坐船只。

看着面前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宽广河面,韩彻不禁又想起之前巡查时,含州的陪行官员与他说过的官府每年都会组织漕民/运输粮食和物资。

却不知在过去的那许多岁月里,到底有多少漕民葬身眼前这条河道。

想到这,韩彻不由得长叹了口气。

在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经济的古代社会里,有那么一些所谓的“重农抑商”国策,又何尝不是一种打着好听的名义,实际实施的却是对农民的盘剥。

政府的开支,各地庞大军队的供给,还有大大小小的战争耗资等等,几乎全都是需要从农业上去获取的。农民作为农业社会里最主要的生产力,却一直都处于阶级的底层。于是就只能年复一年的被迫承受着被剥削,被压迫的重负。

所以后面每抵达一处府城时,韩彻所巡查到的漕运情况,基本上都和含州的差不多。至于常平仓的情况,也全都大差不离。

如此行走了差不多一个半月后,韩彻等人终于抵达了这段人工大运河的终点——松州。

此时,天色瞧着已经开始暗淡起来,韩彻他们今晚就先入住了运河旁边的一间水驿。

江南历来富庶,再加上各地交通不便利,修建了人工运河可直接将粮食和各种物资运输到京城北地的江南区域,就承担了朝廷每年所需财赋的大半数。

像今晚他们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